校馆弦歌丨烽火岁月里的教育丰碑
新华社·2025-09-18 17:15
这片不足4平方公里的"生命孤岛",曾保护20多万中国民众,仅拉贝家院子里就安置了600余人。 烽火岁月里的教育丰碑 ■新华社记者陈席元、周思宇 从南京大学大纛坪,到重庆大学松林坡,88年前,一大批高校师生顶着日寇飞机狂轰滥炸,溯长江而 上,只为救亡图存,赓续学脉,在烽火岁月里树立起自强不息的教育丰碑。 初秋的南京暑气渐消,在繁华的广州路、中山路交叉口西北角,绿树掩映着一栋两层半西式小楼,这里 就是昔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的故居。 今年暑期档电影《南京照相馆》,让不少观众第一次了解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安全区发生的故 事。1937年当日寇铁蹄踏向南京之际,中外人士协力,以南大前身之一金陵大学校园为主体划设南京安 全区,在至暗时刻发出了人道主义之光。 那是一段"在炸弹下迁徙""在炸弹下办学"的烽火岁月。重庆大学校史办公室主任王彦力说,抗战期间, 两所学校克服物资设备简陋、图书资料匮乏等多方面困难,从未停止办学。 2005年,拉贝故居开辟为"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今年秋季开学后,不少南大学子和国际 友人自发来馆参观,向这位德国人的塑像献花致敬。纪念馆主任杨善友告诉记者,暑期以来,到馆参观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