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北京金融法院通过"柔性司法"创新模式成功挽救濒危光伏企业 实现金融债权全额清偿和企业重生 避免产业链崩溃和大量失业[1][2][4] - 采用"活封活扣+精准评估+企业自救+投融资他救"模式 在保障金融债权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4][7] -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累计处理案件212件 涉及标的311亿元 帮助50余家民营企业纾困 保障10余万职工就业[7] 光伏行业案例详情 - 沿海某市光伏发电龙头企业因设备升级融资7亿余元后资金链断裂 若强制拍卖设备仅能回收3亿多元 导致金融债权大幅亏损[2] - 专家研判认定该企业属于"资金链暂时断裂但仍有发展潜力" 在国家双碳目标下光伏行业长期估值看涨 企业已完成技术升级能持续获得稳定电费收入[3] - 通过分期偿还方案 企业在和解后3个月内全额清偿7亿余元债务 发展成为绿色能源领域龙头企业 保留500多个工作岗位[4] 司法创新措施 - "活封活扣"政策允许企业继续使用被查封设备生产经营 稳定电费收入成为履行债务的源头活水[4] -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引入19名专家调解员 提供行业洞察与市场预判 精准诊断企业救治可能性[3] - 从"执行端"向"立审执破"全流程延伸 推动40余起产业链纠纷实质性化解[8] 案例扩展影响 - "光伏2.0版"案件涉及某新能源集团23.9亿元债权 若采取强制措施可能引发连锁诉讼导致集团经营混乱[5] - 基于对法院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信任 申请执行人主动请求暂不采取强制措施 被执行人在和解后3个月内支付7亿余元[6] - 工作室采用"黄金假期"宽限期促成文旅企业调解 通过"整体拍卖"方案使科技公司股票溢价160% 在保理合同纠纷中为民营企业减负3000余万元[7] 实施成效 - 截至2025年8月工作室案件履行到位192亿元 维护230余万名投资者权益[7] - 通过信用修复帮助企业重建金融信任 聚焦产业链护航与新质生产力企业 为新能源企业争取宽限期引入战略投资[7] - 司法举措精准满足民营企业司法需求 实现金融企业财产保值 是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现[8]
从“执行掉”到“执行活” 托举企业“重生”
金融时报·2025-09-17 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