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核心内容 - 两项财政贴息政策于9月落地 分别针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 通过1个百分点的贴息比例直接降低融资成本 激活消费和服务供给[1][2][4]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覆盖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重点领域(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等) 贴息比例相当于当前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2]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针对餐饮住宿 健康 养老等8类消费领域 单户贴息贷款规模最高达100万元 期限为2025年3月16日至年底[4] 消费端影响 - 政策显著刺激个人消费贷款需求 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消费贷款申请量较上月同期增长约70%[3] - 农业银行济南分行在9月1日至10日审批线上个人消费贷款超230笔 合同金额超4400万元[3] - 贴息流程实现自动化 银行系统自动识别消费场景并直接扣减利息 提升用户体验(如案例中贷款20万元节省利息2000元)[2][3] 供给端影响 - 服务业经营主体通过贴息降低经营成本 案例显示建行福建省分行为300多户民宿主体提供贷款超2亿元 预计节省利息支出超200万元[5] - 政策支持经营主体创新服务业态和扩大优质供给 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如民宿升级改造案例中贷款36.5万元节省利息4000元)[4][5] - 建行等金融机构优化流程并加快放款 确保贴息政策及时落地[5] 财政金融协同效应 - 贴息政策与以旧换新补贴等形成组合拳 产生1+1>2的政策效应(如新能源汽车购买案例中叠加多项优惠减轻支出压力)[7] - 财政部披露1元贴息资金可撬动100元贷款资金投向消费领域 强化财政与金融协同[7] - 2024年已推出多项促消费政策 包括5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其中3000亿元用于以旧换新)和5000亿元服务消费再贷款[8]
两项贴息政策加速落地 持续撬动消费潜能
新华社·2025-09-16 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