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补贴贵在精准(纵横)

逐梦更要合法获利,"红利"不能变成"黑产"。唯有信息更透明、审核更严格、惩戒更有力,才能让政策 红利精准滴灌到创新的土壤,让创业努力回归纯粹。 打开部分社交平台,有关大学生创业补贴的"攻略""秘籍"频频出现。在其引导下,创业补贴似乎可以随 意"薅羊毛"。一些中介机构一边用"高补贴""零门槛""白嫖"等话术诱导,一边通过伪造营业执照、虚构 创业项目、收取高额"代办费"等手段钻空子。更有甚者,教唆学生提供虚假材料。种种行为不仅掏空毕 业生的钱包,更践踏了政策善意。 乱象背后,"黑中介"难辞其咎,政策执行中的疏漏也不容忽视。一方面,政策从发布到落地的"最后一 公里"未打通。有的地区创业补贴政出多门,科技、人社、教育部门纷纷出手,线上线下渠道五花八 门,申请需要四处奔波、费时费力;有的地区申请材料要求模糊,缺乏具体指引,只能反复修改尝试, 创业者不得不依赖市场中介。另一方面,审核监管机制存在盲区。部分地区对创业项目的真实性核查流 于形式,仅依靠书面材料判断,难以识别虚假创业项目。 创业者也要端正认知。补贴是"扶上马送一程"的有力支持,不是"天降横财",决不能把补贴当作投机取 巧的"生财之道",否则就可能中了"黑中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