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 2025年9月10日,美国右翼青年领袖查理·柯克在犹他谷大学校园活动中遇刺身亡,一颗从约180米外射来的子弹击中其颈部[1] - 嫌疑人身份确认为来自犹他州当地的22岁男子泰勒·罗宾逊[1] - 事件引发美国左右阵营激烈对立,右翼陷入哀悼并出现报复呼声,左翼有人认为柯克“罪有应得”,美国政治与社会撕裂达到新高点[1] 查理·柯克的政治生涯与影响力 - 查理·柯克生于1993年,18岁时获得退休企业家比尔·蒙哥马利支持,共同创建“美国转折点”组织,该组织已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保守派青年组织,在850多所大学和中学设有分部[2] - 他成为特朗普核心圈成员,自称在特朗普首任期内“去过白宫上百次”,并在2024年大选中加入特朗普顾问团队,为特朗普当选立下汗马功劳[2] - 柯克开创了保守派政治倡导的新模式,主持每日三小时的《查理·柯克秀》(在苹果播客新闻类排名第四),拥有X平台的500+万粉丝和TikTok的7300万粉丝[4] - 他通过“证明我是错的”校园辩论系列及“美国复兴之旅”等活动,就堕胎、批判性种族理论等敏感议题公开交锋,其辩论内容常在网络疯传[4] - 在MAGA运动中,柯克被视为第三代领袖,代表年轻一代,覆盖尚在校园或初出校园的群体,是运动未来发展的关键人物[6][7] 查理·柯克的主要政治立场 - 债务经济批判:柯克尖锐批评“先买后付”经济模式,指出半数以上的Z世代依靠分期付款服务维持日常消费,连购买披萨、演唱会门票都要贷款[11] - 货币政策与住房:认为2008年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资产价格飙升,使年轻人购房几乎不可能,房价收入比从父母辈的3倍升至7倍,首次购房年龄由30岁推迟到38岁[13] - 对金融资本的批评:与传统保守派不同,柯克批评金融资本的掠夺性,质疑右翼为何要为“放贷人”辩护,认为利用年轻人进行掠夺性放贷的公司应被关停[13] - 代际正义诉求:柯克将矛头指向婴儿潮一代,认为其政策选择导致年轻人经济困境,呼吁共和党必须回应年轻选民的经济诉求,否则将失去整整一代人[14] - 反对海外支出:柯克强烈反对对乌克兰的大规模军援,认为这些资金应全部用于解决美国国内的年轻人住房和债务危机[15] - 其观点结合了文化保守主义与经济民粹主义,形成了一种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右翼政治形态,即右翼社会主义[15] 遇刺后美国保守派的反应 - 官方层面:特朗普总统称柯克为“传奇人物”,下令全美降半旗直至周日傍晚,副总统万斯等核心人物发表哀悼声明[23] - 媒体与意见领袖:福克斯新闻主持人沃特斯呼吁“要以查理期望的方式复仇”,一些激进人士称此为“专业暗杀”,并呼吁“彻底镇压左派”[23] - 暴力升级风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指出,柯克遇害可能会动员起那些一直在等待“催化剂”的右翼民兵式组织,政治暴力可能随时升级[24] - 政治利用:白宫后续行动存在不确定性,是否将柯克遇刺作为在全国主要城市部署军队的理由尚待观察[24] 事件对MAGA运动及美国政治的深远影响 - 对MAGA运动的不可逆损失:柯克是保守派内罕见的复合型人才,其作用在青年动员及代际传承方面几乎不可替代,他的离世使MAGA运动失去了最有潜力的三代接班人,留下难以填补的真空[28] - 政治暴力的螺旋升级:柯克之死使其成为保守派眼中的“殉道者”,可能激发“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摧毁美国本已脆弱的理性对话空间,导致国家更加撕裂[29] - 改变关键历史进程:刺杀者选择在柯克事业如日中天时下手,目的不仅是结束其生命,更是要扼杀由柯克所代表的MAGA运动年轻化、知识化并可能长期主导美国政治的可能性[31][32] 中国视角下的潜在影响 - 一个在外交上奉行孤立主义及多极秩序的美国,可能更容易与中国相处[34] - 一个在经济与社会政策上奉行社会主义的美国,可能会与中国找到更多共同点[34] - 一个关注本土问题、回归基层民众福祉的美国,有可能和中国有更多的共处空间[35] - 柯克的离去并不会改变美国政治潮流的转变趋势,但其事件折射出美国日益撕裂、充满暴力和不确定性的政治环境[36][38]
美国的政治暴力与历史分水岭
虎嗅·2025-09-13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