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无人机通过搭载多类型传感器和AI技术实现环境监测智能化 显著提升生态监管效率并形成可推广的流域治理范本[1] - 无人机在污染防治 生态保护和应急处置三大领域具备全维度优势 包括精准溯源 动态监管和快速响应能力[2][3] - 当前应用存在认知偏差 人才短缺 设备配置不均和数据共享不畅四大制约因素[4] - 需从认知转变 人才培养 设备保障和协同机制四个维度构建全链条应用体系[5][6][7] 技术应用 - 采用变焦成像 热成像与AI识别技术实现巡检数据实时上传 经AI算法自动研判生成问题工单[1] - 搭载高清摄像头 多光谱仪和气体传感器完成空中采样—实时传输—自动分析一体化作业[2] - 通过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活动 结合AI识别实现种群数量自动统计[3] - 水质反演设备实时监测污染团波及范围与扩散方向 专业寻源装备提升辐射事故处置效率[3] 应用场景 - 大气污染防治中巡查工业企业厂界 高架源和秸秆焚烧场景 为污染溯源提供数据支撑[2] - 水污染防治通过预设航线巡航 快速锁定非法排污口和河面漂浮物 搭载水质采样器规避航道影响[2] - 生态保护领域实时掌握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动态 监测湿地面积变化和植被覆盖率[3] - 应急处置领域近距离抵近事故现场传回影像数据 大幅提升搜寻作业范围和效率[3] 制约因素 - 基层部门存在认知偏差 部分工作人员因操作复杂产生不愿用不敢用的消极心态[4] - 专业飞手数量有限 缺乏无人机操作加环境监测的复合型人才 现有人员数据处理能力欠缺[4] - 县级部门设备配置存在城乡差距 消费级产品无法满足大气成分分析等专业需求[4] - 监测数据与现有环境监测网络衔接不足 难以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4] 发展建议 - 通过技术研讨会和现场观摩会推广典型案例 完善制度保障明确监测数据法律效力[5] - 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 开展飞手操作加数据分析培训 重点培养AI算法应用能力[6] - 建立中央加地方联动设备采购机制 重点支持县级部门配备专业级无人机[6] - 将无人机数据纳入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 制定统一数据共享标准实现多源数据融合[7]
无人机在生态环境监管中用处大,如何用得更好?
中国环境报·2025-09-05 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