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款贴息落地首日银行纷纷“上手段”,符合条件直接扣减,部分银行为存量客户提供补签


政策实施方案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于9月1日正式实施 试点银行开始接受贴息申请 [1] - 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及5万元及以上家用汽车 养老生育 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消费 [1]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机构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1]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对应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1] - 政策执行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1] 银行执行情况 - 邮储银行已制定详细操作流程 开发专项系统并完成全行部署和人员培训 [2] - 工商银行系统自动识别合资格贷款 客户只需确认贴息 当日消费最快次日纳入贴息计算 [2] - 交通银行允许对9月1日前已放款未使用的消费贷款通过补充协议补签享受贴息 [2] - 各家银行在收取贷款利息时直接扣减财政贴息资金 [2] - 深圳工行反馈消费贷款贴息系统操作比普惠贷款更便捷高效 [2] 行业影响预期 - 建设银行预计政策将带动下半年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保持稳定增长 [3] - 银河证券认为1%贴息比例可产生100倍杠杆效应 加大国有行和股份行零售信贷投放力度 [3] - 贴息政策有助于缓解银行负债端成本压力 呵护息差 [3] 业务范围与风险提示 - 各家银行明确信用卡分期业务不在贴息范围内 [4] - 招商银行表示零售信贷风险上升趋势未见拐点 信用卡客群风险敏感度更高 [4] - 招商银行警示若贷款用于非消费领域或违规套利 将不予贴息或追回贴息资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