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重组与财务表现 - 阿里巴巴集团在2026财年第一季度重新划分业务归属 聚焦电商和云业务 中国电商集团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和云智能集团被保留 菜鸟和虎鲸文娱等业务被纳入"所有其他"类目 [2][3] - 中国电商集团营收达1400.7亿元 同比增长10% 其中即时零售收入147.8亿元 同比上涨12% [3] - 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0%至892.5亿元 88VIP会员超5300万 实现双位数增长 [3] - 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347.4亿元 同比增长19% 经调整EBITA亏损从37亿元缩窄98%至5900万元 [3] - 云智能集团收入334亿元 同比增长26% 创三年新高 主要因公共云业务及AI相关产品增长带动 [4] - "所有其他"业务收入586亿元 同比下滑28% 经调整EBITA亏损同比扩大31%至14亿元 [4] - 集团整体营收2476.52亿元 同比增长2% 净利润423.82亿元 同比增长76% [5] 即时零售竞争态势 - 阿里整合饿了么和飞猪资源 打通会员权益 即时零售收入同比增长12% 有效带动用户活跃和广告收入 [2][6] - 淘宝将"小时达"升级为"淘宝闪购" 投入500亿元补贴用户和商家 [7] - 阿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06.72亿元 同比下降39% 经调整EBITA同比下滑14%至388.44亿元 [7] - 销售和市场费用达531.8亿元 占收入比例从13.4%上升至21.5% [7] - 美团二季度经营利润2.26亿元 同比下滑98% 经调整净利润14.93亿元 同比下降89% [7] - 京东二季度净利润62亿元 同比下滑50.8% [7] - 淘宝闪购推动手淘8月DAU增长20% 带动广告和客户管理收入上涨 [8] - 京东外卖与电商有40%的交叉销售 PLUS会员购买频次同比增长超50% [8] - 阿里中国电商集团月度活跃消费者和日订单量持续创新高 8月即时零售月度活跃买家数达3亿 周日均订单8000万 [8] - 预计未来三年闪购和即时零售将为平台带来1万亿元交易增量 [8] 行业竞争格局与战略 - 阿里 美团和京东在本地生活市场形成三军对垒之势 竞争覆盖外卖 酒旅和折扣超市等多个领域 [10] - 即时零售竞争围绕用户 商家和运力三个战场展开 用户端从增量博弈转向存量博弈 商家端从线上实物商家转向线下本地服务商家 [10] - 骑手资源争夺成为独有且最艰难的环节 考验平台资本实力和订单生态构建能力 [10] - 美团管理层表示将在保持外卖规模优势基础上增加补贴 确保价格竞争力和履约体验 [9] - 阿里计划推动高价值订单占比提升 正餐和零售订单客单价均在上升 [11] - 平台在7-8月对运力进行额外大规模投资 预计后续物流成本将显著下降 UE亏损可缩减一半 [11] - 行业专家认为中国市场足够大 竞争最终不会形成固定份额格局 各平台将通过差异化定位找到动态平衡的市场空间 [12]
即时零售收入同比增12% 阿里猛攻本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