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IPO进展 - 公司正处于第二次港股IPO申请阶段 近期中国证监会要求补充外资准入 业务合规性 业务属性界定 资质许可和股权清晰度等五大核心问题的材料[1] - 公司曾于2023年10月首次递表港交所 因需补充经营合规性等材料而暂停 今年5月在监管政策清晰后重新提交申请[1][6] - 专家认为证监会提问是对平台治理 业务定位及收益模式的全面考验 对平台长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业务模式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最大独立数字企业确权金融平台 按2024年融资总额计在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市场份额达12.9%[2] - 商业模式通过对接金融机构与产业链企业 承担数据整合-确权-流转-融资撮合的中枢功能 收入主要来自服务费 应收账款结算及再保理[2] - 核心业务通过应收账款数字化 确权化和资产化实现信用转移 深度参与信用流通环节[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分别为6.52亿元 8.79亿元和9.91亿元[4] - 同期净利润实现连续盈利 分别为4569万元 1.52亿元和1.57亿元[4] - 毛利率从2022年87.7%升至2024年95.9% 利润增长主要源于确权及保理业务毛利增加 保理服务规模缩减及成本摊销下降[4][5] 业务结构分析 - 确权及保理业务是核心收入来源 近三年营收占比均超91% 其中云信服务占比从2022年79.1%升至2024年88.5%[3] - 场景数字业务营收占比约7% 但毛利率从2022年39.2%大幅提升至2024年80.7%[3] - 生态业务主要包括资产证券化服务 营收占比不足2% 毛利率保持在58.9%-72.2%区间[3] 用户规模与留存率 - 截至2024年末平台汇聚55.66万家企业用户 包括6601家核心企业 54.64万家链属企业和3574家金融机构[4] - 近三年核心企业留存率保持高位 分别为88.5% 86.0%和87.8%[4] 监管环境变化 - 2024年4月央行等六部门发布《通知》 将"类票据"规范为"应收账款电子凭证" 并明确贸易背景 付款期限等要求 设置两年过渡期[6] - 《通知》赋予电子债权凭证合法性认定 为公司核心业务提供监管依据[7] - 监管实施穿透式管理 要求平台股东结构清晰 保证业务透明性和公正性[7] 股权结构 - 主要股东包括云顶资产(23.1%) 天津经开区国有投资(20.7%)和华舆国创基金(10.3%)[7] - 云顶资产为员工持股平台 云之泰作为投资工具由公司管理层控制 二者构成单一最大股东集团[7][8] - 另有20家股权份额低于6%的股东[7] 行业前景与竞争 - 中国产业数字金融平台市场潜力巨大 企业融资额从2020年至2024年以11.9%复合年增长率增至169.7万亿元 预计2029年达262.1万亿元[9] - 竞争格局变化显著 银行系平台(如工银e信 建行e信通)和央企自建平台(如国能e链)加速上线 具备资金优势[9] - 上海票交所供应链票据平台快速发展 可能对传统"信单"类业务形成挤压[10] 第三方平台竞争优势 - 独立平台通过大数据 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优化服务流程 提升风控水平与服务效率[11] - 可提供个性化 多样化服务方案 并通过开放合作生态整合多方资源 区别于银行系和央企平台[11] - 专家认为在数据割裂背景下 独立第三方平台在整合产业链运营数据和资金关系方面作用凸显[10]
中企云链再冲港股IPO 监管“五问”业务模式核心
新浪财经·2025-08-29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