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发布与定位 - 英伟达于2025年8月25日正式推出专为物理AI和人形机器人设计的计算平台Jetson Thor 包含开发者套件Jetson AGX Thor和量产模组Jetson T5000 [1] - Jetson Thor基于Blackwell架构 是一个包含芯片、开发套件和软件栈的完整计算平台 定位为机器人开发的"大脑" [1] - 该平台与DGX训练系统、Omniverse仿真平台共同构成开发闭环 大幅降低开发成本、周期与风险 [2] 性能参数与技术创新 - Jetson Thor的AI算力达到2070 TFLOPS 是前代产品Orin系列的7.5倍 相比十年前产品提升7000倍性能 [2] - 能效提升3.5倍 内存配置为128GB LPDDR5X 带宽273GB/s 支持100Gbit/s以太网 [2] - Blackwell架构使机器人能在边缘端实时运行多模态大模型(如LLM、VLM) 满足具身智能的算力需求 [8] 市场策略与定价 - Jetson Thor套件起售价3499美元(约合人民币2.51万元) 8月25日起全球销售 DRIVE Thor平台9月开始发货 [4] - 公司同时瞄准机器人计算平台Jetson Thor与自动驾驶计算平台DRIVE Thor两大市场 [4] - 价格策略保持高端市场定位 确保生态系统厂商获得足够回报 [4] 生态系统建设 - Jetson平台已吸引超过200万名开发者 拥有150多个硬件系统、软件和传感器合作伙伴 [5] - 提供"三计算机"工作流:DGX训练模型、Omniverse仿真测试、Thor实体部署 降低试错成本和开发周期 [15] - 海外合作伙伴包括Boston Dynamics、Agility Robotics、Amazon Robotics、Medtronic和Meta [15] 行业影响与竞争格局 - 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产业链融资88起 同比增长近80% 产业爆发推动算力需求指数级增长 [7] - 高通、华为、地平线等竞争者通过全栈解决方案、ASIC芯片或高性价比方案应对竞争 [15][16] - 工业巡检、家用服务机器人等对算力要求不高的细分市场仍为其他芯片厂商提供空间 [16] 战略意义与行业变革 - 英伟达通过Thor平台抢占人形机器人产业标准定义权和生态制高点 [8] - 公司实现从AI计算向物理AI的延伸 将数据中心计算能力带到边缘设备 [12] - 汽车和机器人业务虽仅占英伟达总收入约1% 但年增长率达72% 预计2026财年第二季度增速加速至80% [12] 厂商合作与产业响应 - 国内首批合作厂商包括优必选、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智能、豪恩汽电、联影医疗、万集科技 [15] - Thor平台可能拉平硬件性能差异 使竞争焦点转向算法创新、场景理解和商业化能力 [18] - 中国厂商面临技术依赖风险 需权衡竞争优势与供应链安全 [19]
英伟达推出“Thor”,谁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