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比下游赚得多,2027年将是“大规模商业化元年”
中国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展 - 中国人形机器人制造商商业化进程加速超越海外竞争对手 计划在2025年生产超过1000台机器人 而大多数海外企业产品仍处于培训阶段 [1] - 中国企业优势包括更接近供应链 产品定价更具竞争力 获得国企大额订单支持 以及政府政策扶持 [1] 人形机器人成本与投资回报 - 人形机器人投资回报期将从目前7年大幅缩短至2027年约2年 标志着大规模商业化部署开始 [2] - 人形机器人成本将降至约10万元人民币/台 [2] 中外人形机器人产品对比 - 特斯拉Optimus价格在180-210千元人民币 而宇树科技产品价格仅为5600美元/台(约合4万元人民币) [2][7] - 中国产品如优必选Walker X高度130cm 重量63kg 速度3km/h 自由度41 [3] - 海外产品如波士顿动力Atlas高度150cm 重量80kg 速度5.4km/h 自由度28 [2] 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前景 - 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盈利前景更为乐观 包括三花智控 双环传动 恒立液压等企业 [4] - 零部件供应商优势体现在市场集中度更高 标准化产品能通过规模生产实现成本下降 以及运营费用相对较低 [4] - 预计2025-2035年期间 人形机器人执行器 传感器和软件年均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约680亿元 280亿元和170亿元人民币 [4] 中国供应链优势具体表现 - 中国供应全球大部分人形机器人零部件 使国内制造商在采购成本和产品开发时间上占据优势 [6] - 中国移动向Agibot和Unitree采购总价值1.24亿元人民币的人形机器人 [7] - 深圳政府宣布将提供45亿元补贴支持AI和机器人研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