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培育“第三空间”,破局城乡融合发展
新华日报·2025-08-26 03:07

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背景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阶段[1] - 要求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核心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促进"人、地、钱"等要素双向流动[1] - 需培育兼具现代城市功能与乡村田园风情的城乡融合"新空间" 引导各类要素交汇集聚 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统筹发展的"江苏路径"[1] 国际城乡融合空间发展经验 - 德国、瑞士、日本和荷兰等国际先发地区采取"逆城镇化"和"去中心化"策略 引导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外辐射 形成10-100平方公里的城乡融合"第三空间"[2] - 德国蒙绍市在郊区创建HIMO科技创新中心 吸引年轻人创建科技型企业 建成新兴科技型就业型小城镇[3] - 瑞士普费菲孔距苏黎世半小时车程 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建成金融小镇 管理境内外资产高达1000亿欧元[3] - 日本濑户内海地区通过艺术改造实践和艺术季活动 从人口流失地转变为日均接待游客量约5000人次的"艺术之海"[3] - 荷兰瓦赫宁根小镇通过打造立体"植物工厂"等复合功能 成为荷兰农业版"硅谷"食品谷的核心区域[3] 江苏城乡融合新空间发展基础 - 江苏地处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地区 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 都市圈建设成熟 50万人以上城市密度居全国首位 近半数小城镇具备良好区位或交通优势[5] - 各地已开展"第三空间"培育实践 涌现新质生产力集聚区、科技型创新空间、艺术片区等形态 如苏州阳澄湖世界级艺术湖区、南京溧水区白马镇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昆山陆家镇未来农业示范园[6] - 国家空间选择经历从城市空间到乡村空间再到城乡融合新空间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后选择11个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大多位于大城市周边地区[4] 江苏城乡融合新空间培育策略 - 借力小城镇培育新兴产业聚集区 苏南工业强镇可打造科技型产业集群 吸引人工智能、精密制造、新材料等领域企业 承接高校技术成果转化[8] - 在自然山水资源富集区培育多元业态 环太湖等地区建设低密度高品质总部基地 吸引设计公司、科技研发总部入驻 生态优势区打造绿色金融特色小镇[9] - 通过艺术导入乡村片区实现功能转型 环阳澄湖、里下河湿地等区域可借鉴日本模式 以艺术为纽带重构空间价值 催生工作室经济、艺术衍生品开发等业态[10] - 传承农耕文化打造"农业硅谷" 借鉴荷兰模式建设农业高新区 发展种源创新、精准数字农业等领域 延伸全产业链实现二三产业融合[11] - 省级层面先行试点示范 分类划定试点类型 成立专门管理平台开发运营 提高土地专项指标配给 研究适应多元业态的"复合用地"政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