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避免假农技师坑农,平台应当好“守门人”
南方农村报·2025-08-25 04:04
行业现象分析 - 网络平台出现大量假冒农技专家 通过虚构学历和从业经历塑造权威人设 以免费农业指导为诱饵吸引农民关注[2][3][4] - 伪专家通过造人设 博流量 演剧本 狂带货等手段形成完整产业链 最终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农资产品实现盈利[4][10] - 该骗局具有工业化特征 暴露平台在流量经济裹挟下的监管失守问题[10][11] 虚假内容特征 - 伪专家传播的种植秘方和科学种植知识经不起科学推敲 实为夸大其词的营销话术和江湖土方[12][13] - 平台技术工具如DeepSeek算法和大数据溯源系统被异化为推荐搞笑视频和网红直播的工具 未能有效识别虚假信息[15] - 实名认证机制形同虚设 虚假身份可轻松绕过审核 网友投诉被敷衍处理[16] 平台责任与解决方案 - 平台不能以技术中立为借口推卸责任 必须建立农业领域账号的三查三验机制 包括查验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和从业记录[22][23] - 需验证身份信息 行业背景和社会评价 对未通过验证账号立即冻结并启动追责程序[23][24] - 建议利用AI技术对农业知识内容进行科学性 实用性和专业性的三真检验 自动标记涉嫌虚假宣传的内容[25] - 构建用户监督网络 设立农技红黑榜制度 完善举报奖励机制 鼓励农民和专家共同参与内容评价[26][27] 行业影响 - 虚假信息传播不仅损害农民权益 更可能延伸至其他商品领域 如袜子和保健品销售 对社会整体利益造成损害[20][21] - 互联网作为新时代农技课堂 平台必须承担数字守门人职责 以实名制为基础 大数据为工具 严厉惩戒为后盾保障信息真实性[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