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次“看清”百万细胞!科学家突破单细胞测序局限

技术突破 - 实现多模态整合、原位动态捕捉、极限样本兼容和百万级通量等技术突破 打破传统单细胞测序技术局限 [1] - 基于高密度DNA纳米球阵列芯片 无需依赖特定设备进行细胞分隔封装 可直接对细胞进行原位捕获和转录组测序 [2] - 芯片以直径220纳米小球以500纳米间距密集排列 通过静电吸附捕获细胞 避免传统方法导致的细胞丢失或变形问题 [2] - 结合显微成像及空间定位 对每个细胞进行精准识别 避免因细胞重叠或背景杂乱导致的误判 [2] - 整合荧光染色和抗体标记技术 同时捕获细胞形态、转录本和细胞表面蛋白 相当于拍摄"多模态立体照片" [4] - 支持细胞直接在芯片上培养 实现原位动态测序 捕捉基因转录活性变化 并保留空间位置及时序变化信息 [4] 性能参数 - 在0.5×0.5厘米至6×6厘米芯片规格上实现从百个到百万个量级细胞投入的超宽通量范围 [3] - 芯片尺寸最大可达13×13厘米 为未来更大细胞通量研究提供可能 [3] - 能够一次性捕获和识别百万个细胞 [1] - 可精准识别占比仅0.05%的稀有细胞亚群 [3] - 在卵细胞研究中高通量原位捕获719个卵母细胞 [5] - 单细胞基因表达谱与传统平台数据高度一致 且细胞类型比例更契合真实情况 [2] 应用场景 - 推动单细胞测序从"平面解析"迈向具备"立体洞察"能力的脱"单"时代 [1] - 为细胞病理、发育与衰老、免疫与疾病、动植物遗传与进化等前沿研究提供支撑 [1] - 解析传统技术难以处理的极限样本 如骨骼肌纤维研究中精准区分不同功能区域基因表达 [5] - 捕获细胞迁移和纤维化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 解析细胞外囊泡时空分布规律及细胞间互作信号 [4][5] - 应用于大规模药物筛选和小分子扰动实验 [5] - 显著推动单细胞组学迈向临床细胞组学 在疾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转化中发挥潜力 [4] 行业影响 - 基于该技术平台成立"百亿细胞联盟" 旨在绘制细胞图谱、构建虚拟细胞、解码生命底层规律 [5] - 构建包括生命图谱、疾病图谱和扰动响应图谱在内的"三大细胞宇宙数据库" [6] - 整合百亿、千亿级别细胞多维信息并通过AI模型分析 深化对疾病机制理解 推动复杂疾病和慢性病防控 [6] - 技术平台被定位为新一代生命数据引擎 与扎克伯格-陈计划(CZI)的"十亿细胞项目"形成技术代差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