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规模及投资者结构 - 上海金融法院2018-2024年共受理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18,040件 标的总额76.46亿元 [1] - 涉及投资者26,956人 其中自然人投资者占比99.74% 机构投资者仅69家占比0.26% [1] - 投资者人均起诉标的额28.36万元 呈现个案标的金额小且分散的特点 [1] 虚假陈述行为类型分布 - 财务信息类虚假陈述占比超1/3 包括收入造假 成本费用造假 现金流造假及滥用会计估计调节损益 [2] - 隐瞒关联交易为主要类型之一 涉及隐瞒关联方身份 关联担保及关联资金占用 [2] - 不当披露预测性信息在虚假陈述行为中占据一定比重 [2] 诉讼类型及追责趋势 - 投资者诉请主要集中于赔偿投资差额 佣金及印花税损失 [2] - 2022年起起诉控股股东 实控人 董监高及中介机构的案件大幅增加 [2] - 出现起诉公开承诺方及帮助造假者的新型案件 显示"追首恶 惩帮凶"追责体系逐步形成 [2] 法律争议焦点 - 未受行政处罚案件中虚假陈述事实认定难度较大 民事诉讼与行政/刑事追责衔接机制待完善 [3] - 新类型争点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法律适用 预测性信息"安全港"规则 帮助造假者"明知"标准认定 [2] - 董监高责任认定涉及未参与造假 缺乏专业知识 薪酬有限及内外部董事职责差异等抗辩理由 [5] 五类纠纷法律风险划分 - 发行人虚假陈述纠纷涵盖财务信息 并购重组 控股股东 关联交易 重大合同 重大诉讼及预测性信息七类 [4] - 内部人员纠纷包括控股股东组织指使造假 董监高未勤勉尽责及未履行公开增持承诺 [5] - 中介机构纠纷涉及保荐 会计 法律 评估 评级及财务顾问机构未履行审慎核查义务 [5] - 重大资产重组相对方及帮助造假者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明知"要件需结合客观行为综合认定 [6] - 追偿权纠纷涵盖上市公司向责任主体追偿 投服中心代位追偿及中介机构追偿权行使 [7] 司法机制创新 - 首创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 全面践行代表人诉讼机制 优化专业化损失核定机制 [3] - 建立金融纠纷法律风险防范报告年度发布工作机制 强化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 [1]
事关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 上海金融法院最新发布
证券时报网·2025-08-20 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