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具身智能行业在2025年前7个月出现高强度融资潮 融资事件达123起 其中上亿规模融资46起 行业进入技术演进和资本密集投入阶段[6][8][13] - 行业融资呈现"特殊轮次"集中化特点 大量A轮及更早轮次出现"Pre-A++"、"A1"等多重组合 反映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和投资方高度多元化[11][12][14] - 技术路径上被视为大模型投资潮的延续 因模型能力大幅提升而获得资本青睐 但商业化路径仍存在分歧[18][19][25] 行业融资态势 - 2025年1-7月具身智能赛道发生123起融资事件 其中46起融资规模超亿元 形成明显投资周期[8] - 融资轮次出现高度抽象化特征 例如它石智航完成"天使+轮"(2025年3月天使轮1.2亿美元)、星海图完成"A4轮及A5轮战略融资"(估值较年初增超3倍)、众擎机器人同时官宣"Pre-A++"和"A1"轮融资[7][11] - 多家企业短期内连续融资 魔法原子半年内完成天使轮1.2亿元后再次完成数亿元战略融资 地瓜机器人独立一年半后首次外部融资[14] 投资方特征 - 投资方类型高度多元化 涵盖产业资本(宁德时代、比亚迪、商汤)、VC/PE(今日资本、金沙江创投)、政府基金(无锡创投、亦庄国投)及互联网大厂(京东、美团、百度)[14][15] - 单一融资案例出现多类型资本联合投资 例如帕西尼A轮系列融资集结比亚迪、TCL创投、毅达资本、商汤国香等跨领域机构[15] - 今日资本徐新投资星海图时强调团队"狼性"特质 反映投资决策侧重团队执行力而非单纯技术前景[15] 技术发展与商业化 - 技术演进被视为大模型能力提升的自然延伸 模型训练成本较低(几B到几十B规模)降低投资门槛 吸引跨界投资人进入[19][21] - 商业化路径存在显著分歧 部分投资者(如朱啸虎)质疑落地场景真实性 而另一些机构则认为需长期布局技术拐点[25][30] - 行业处于"批量走出实验室"阶段 以亦庄机器人马拉松为例 完成20公里户外运行被视为技术里程碑[28] 企业动态与产能建设 - 富临精工绵阳基地拓展至具身智能领域 年产1000万只电磁阀、400万只GDI泵壳基础上新增机器人关节产线[1] - 智元机器人实现全球首次通用具身机器人工业场景直播作业 4台A2-W轮式机器人完成800余物料箱搬运任务[4] - 智元机器人通过协议收购控股上纬新材67%股份 引发股价17交易日从7.85元涨至110.48元 涨幅1400%[6] 资本市场反应 - 华兴资本调查显示33%投资人重点关注"AI科技及应用" 19%专注"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上半年出手超5次的基金比例升至26-35%[22] - 融资潮被定义为"防御性融资" 因软硬结合存在不确定性 企业需储备资金应对技术迭代风险[28] - 行业未出现技术模式快速收敛 投资人依据各自认知选择技术路线 市场格局预期分散化[23][32]
具身智能的融资潮,到底是怎么热起来的?
虎嗅·2025-08-19 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