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丰田2025财年净利润预计暴跌44%至2.66万亿日元,远超此前管理层预期的34.9%跌幅 [1] - 公司归因于日元汇率升值(影响7250亿日元)和美国关税政策(影响1.4万亿日元),但深层问题在于战略转型迟缓和供应链管理缺陷 [3][5][10] - 电动化转型严重滞后,仍坚守混动和氢燃料路线,导致技术代差难以追赶 [15][20] - 北美市场从利润支柱转为亏损源(同比降124.8%),反映供应链本土化不足的代价 [13][14]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净利润预期从4.75万亿日元下调至2.66万亿日元,降幅达44% [1] - 北美市场营收增6.2%但亏损211亿日元,利润率同比恶化124.8% [14] - 欧洲市场利润同比下降22.2%,亚洲市场利润下降12.3%,仅其他市场利润增长125% [14] - 汇率波动和关税合计造成2.125万亿日元利润损失,占预期利润的80% [3][5] 战略失误 - 电动化转型迟缓,bZ系列推出时已落后特斯拉等对手2-3代技术 [15][20] - 北美供应链本土化率不足,关键零部件85%依赖进口,导致关税敏感度高 [10][13] - 氢能源路线投入过度,2023年才启动200亿美元北美电池工厂投资 [13][20] - 产品迭代周期长达10年,远慢于电动车企的"月更OTA"节奏 [18][20] 运营问题 - 零部件通用化导致产品同质化,雷克萨斯与卡罗拉驾驶体验趋同 [32] - 材料降本引发质量危机,2023年在中国单月召回104万辆(占市场总量93.3%) [30] - 2020-2024年持续爆发燃油泵缺陷,涉及电装(DENSO)等核心供应商 [29][30] - 北美工厂因供应链中断频繁停产,基本成本控制失效 [12][32] 行业影响 - 特斯拉Model 3的电子架构(1.5公里线束)对比传统车型(6公里)形成代际优势 [16] - 800V高压平台和集中式电子架构成为电动车技术分水岭 [20] - 日本汽车工业整体面临"软件定义汽车"转型困境,工程师公开承认技术差距 [16] - 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快速迭代模式对丰田保守研发体系形成降维打击 [20][34] 管理层动态 - 丰田章男支持率连续两年创新低,股东质疑电动化战略 [34] - 高管持续贬低电动车价值,称其为"低级产品"和"畸形发展" [34][35] - 2014年曾因隐瞒缺陷支付12亿美元美国罚款,危机应对模式固化 [8][10] - 北美本土化2.0计划迟至2025年才启动,错过政策窗口期 [13]
嘴硬“不放弃燃油车”的丰田,也扛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