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IPO与市场地位 - 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成功过会,成为2024年"科创板八条"新政后首家获受理并成功闯关的未盈利企业,从受理到过会用时不足9个月 [2] - 公司是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六大12英寸硅片供应商,2024年全球市场份额达6%-7%,月均出货量和产能规模占全球6%-7% [3] - 客户覆盖联华电子、力积电、格罗方德等全球主流晶圆厂,通过验证客户累计144家,量产正片超90款,产品用于先进制程逻辑芯片、DRAM、NAND Flash及人工智能高端芯片 [3]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营收三年翻倍,年复合增长率达41.83%,2022年营收10.55亿元,2023年14.74亿元,2024年21.21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13.02亿元创半年度历史新高 [3][8] - 报告期内持续亏损,2022年净亏损4.12亿元,2023年5.78亿元,2024年7.38亿元,三年累计亏损17.28亿元,主因重资产模式下的高额折旧摊销(2024年折旧摊销费用9.31亿元,占总成本46.7%) [8] - 主营业务毛利率在报告期内转正,经营现金流和EBITDA持续改善,显示经营健康度提升 [9] 产能扩张与技术实力 - IPO拟募资49亿元投入西安第二工厂,达产后产能翻倍,预计2027年月均出货量达120万片,全球份额超10%,并有望实现盈利 [4][7] - 2021年月出货量不足5万片,2024年合并口径产能达71万片/月,全球市占率7%,三年产能增长超十倍,2024年末第二工厂投产后预计2026年月产能达120万片,满足中国大陆37%的硅片需求 [7] - 技术壁垒极高,硅单晶纯度达99.999999999%(11个9),表面平整度误差不超过0.3纳米,晶体缺陷控制、超平坦度等核心指标比肩国际龙头 [7] 资本支持与股东结构 - IPO前完成七轮融资,总额超百亿元,股东达62名,其中国有资本机构超20家,包括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大基金二期)、陕西省集成电路基金等 [3][10][12] - 国有资本合计持股13.98%,陕西集成电路基金(西安高新金控旗下西高投管理)持股9.06%为第三大股东,国家大基金二期等重量级投资者持续加码 [11][12][15] - 融资历程包括2019年天使轮(北京芯动能基金)、2020年宣岳投资、2021年B轮(27家机构注资超30亿元)、B+轮(投前估值85亿元)、2022年C轮(投前估值140亿元)、2023年大基金二期加码、2024年股权转让后估值攀升至240亿元 [10][11] 创始人背景与创业历程 - 创始人王东升(67岁)为"京东方之父",曾将京东方打造成全球液晶面板龙头,2019年二次创业成立西安奕材,挑战日本信越、SUMCO等垄断98%市场的12英寸硅片领域 [5][6] - 创业源于2015年未成功的海外收购,后转为自主孵化,2019年奕斯伟科技重组中硅材料业务独立为西安奕材,制造基地落户西安 [6] 行业地位与产品应用 - 12英寸硅片是芯片制造的"地基",尤其用于AI时代先进制程需求,包括90纳米以下逻辑芯片、DRAM存储芯片及高端GPU产品 [7] - 公司产品直指AI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的核心需求,用于2YY层NAND闪存芯片和先进制程GPU [3][7] 区域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 西安市政府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立规模100亿元的创新投资基金(支持秦创原平台)和200亿元的工业倍增基金(支持六大支柱产业),累计支持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超170家 [14] - 2025年8月西安市政府将半导体及光子产业列入重点布局领域,采用"揭榜挂帅"机制组建创新联合体,公司被认定为陕西省首批集成电路产业链"链主"企业 [14][15] - 西安高新区提供产业生态支持,56所高校每年输送3万名工科毕业生,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为半导体人才重要来源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