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艾为电子: 艾为电子2025年半年度报告

行业趋势与市场环境 - 全球半导体行业2025年1-5月销售额达2,837亿美元,同比增长19.8%,预计全年市场规模达7,009亿美元,增长11.2%[4] - 中国半导体市场需求由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及消费电子协同驱动,车规级芯片集中于28nm及以上成熟制程,成为国产替代主战场[5] - 智能手机市场2025年上半年全球出货量5.93亿部,同比增长1.3%,高端机型如AI手机和可折叠手机需求强劲[6] - PC及平板电脑2025年上半年全球出货量1.32亿台,同比增长5.7%,受益于Windows系统升级和中国以旧换新政策[7] - 可穿戴设备2025年全球出货量预计达2.23亿台,同比增长15.5%,中国市场增速超20%[7] - 物联网市场2025年全球规模预计达3,330亿美元,同比增长12.9%,硬件领域受供应链波动但软件和AI解决方案推动增长[8] - 新能源汽车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达910万辆,同比增长28%,全年预计达2,000万辆,增长18.6%[8] - 汽车电子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2,732亿美元,增长4.6%,中国市场增速超10%,因智能化、电动化及网联化趋势[9][10]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3.40%,但利润总额达152,784,081.67元,同比增长81.2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1.0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81.88%[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8,752,102.51元,同比增长276.46%,因销售收款与采购付款净额增加[3] - 毛利率36.12%,同比上升8.03个百分点,第二季度毛利率37.04%,同比上升8.13个百分点[14] - 研发费用投入262,996,761.92元,同比增长4.00%,占营业收入比例19.20%,同比上升3.21个百分点[3][14] 产品与技术进展 - 公司产品覆盖高性能数模混合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信号链芯片,报告期末产品型号达1,500余款,上半年销量超27亿颗[10][12] - 音频功放领域推出数字中功率功放产品,车规T-BOX音频功放芯片通过AEC-Q100认证并出货,神仙算法获客户认可[14] - 压电微泵液冷主动散热驱动方案满足高算力手机、PC及AI眼镜散热需求,Haptic触觉反馈产品在多品牌客户试产出货[15] - 摄像头光学防抖OIS技术全品类量产,SMA马达驱动芯片导入品牌客户规模量产[15] - 电源管理芯片推出高PSRR LDO、低压Buck等多款产品,DCDC buck-boost在5G redcap和汽车Tbox应用量产[17] - 信号链芯片推出首款卫星通讯宽频LNA,覆盖北斗和天通场景,在头部品牌客户量产[17] - 运放&比较器、模拟开关等产品系列化,高压通用和高压高精度产品进入工业领域,车规电平转换通过AEC-Q100认证[18][19] 研发与创新能力 - 公司技术人员675人,占总人数75%,研发人员629人,占70%,累计取得国内外专利684项,其中发明专利440项[19][20] - 报告期内新增知识产权申请102个,其中发明专利82个,获得授权56个,包括发明专利28个[31] - 被新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引领地位获国家级认证[20] - 主导起草《震动触觉反馈系统设计要求》等团体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化[24] 供应链与制造能力 - 与全球头部晶圆厂商合作,COT工艺取得突破,BCD工艺向55/40 nm节点迈进[23] - 与头部封装测试厂深化合作,探索Fanout等先进封装技术,拓展高散热和大功率封装类型[23] - 推进国产设备和材料在上游厂商的国产化验证,提升供应链安全[22] 市场与客户拓展 - 客户覆盖小米、OPPO、vivo、三星、微软、Meta等品牌,以及华勤、闻泰科技等ODM厂商[12][29] - 汽车领域客户包括阿维塔、零跑、奇瑞、吉利、现代等,车规产品在多领域实现突破[12][29] - 工业互联领域拓展细分头部客户,产品在智能家居、安防、机器人等应用量产[12][17] 产能与设施建设 - 上海临港车规级测试中心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土建竣工[24] - 项目启用后将提升车规级芯片研发配套能力,完善产业链布局[24] 数字化与运营效率 - 全业务场景AI能力覆盖超70%部门,上线17个智能体应用,个人AI助理使用量提升2倍[25] - 官网月均访问量提升2倍,商城成交单量及金额提升1倍,设计开发平台完成9大能力一期建设[25] - 产研数字化平台二期推进,通过数据打通提升项目管理效率[25] 人才与组织建设 - 员工总数90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1%,建立战略型干部管理体系和完善的任职资格标准[26] - 通过精准化、差异化激励方案激发创新活力,形成业绩增长与人才发展双向赋能[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