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成都世运会 | 从大运到世运,成都“世界赛事名城”范儿更足
新华社·2025-08-13 08:47

体育基础设施与场馆利用 - 成都大运会新建改扩建49座场馆 赛后全部对外开放 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少于330天 每周不少于35小时[2] - 世运会未新建场馆 统筹利用现有设施配置27处竞赛场地 其中18个为既有场馆功能调整 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2] - 世运会7处临建场馆赛后将保留惠民利用 助力打造"体育+"城市级消费业态和场景[2] 全民体育参与度提升 - "世运项目进社区"活动覆盖超600个社区 吸引超12万市民深度参与[3] - 全市120所学校推广棍网球、飞盘、壁球等世运会项目[3] - 东郊记忆滑板场、杉板桥24小时免费篮球场等成为年轻人运动社交圣地[3] 体育产业经济数据 - 大运会期间成都零售业销售收入增长21.6% 住宿业增长57% 餐饮业增长42.3%[5] - 2023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1160亿元 体育消费总规模690亿元 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超3100元[5] - 2024年计划举办国际全国性赛事超80项 体育消费总规模有望达800亿元 体育产业总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元[5] - 2024年上半年体育消费总规模达410亿元同比增长9% 体育产业总规模740亿元同比增长8%[5] 国际赛事带动效应 - 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连续5年落户成都 带动周边餐饮业营业额翻番[5] - 世运会覆盖数百家餐厅酒店景区 全城旅游消费市场被撬动[6] - 赛事推动产业落地建圈强链 形成体育产业生态"雨林"[6] 文化交流与城市形象 - 成都通过国际赛事用"世界语言"重新讲述城市故事 促进双向文化滋养[7] - 世运会为非奥运项目提供展示平台 吸引家庭朋友俱乐部成员观赛并形成口碑传播[7] - 国际运动员与成都市民建立跨国友谊 学习当地饮食文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