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档案里的抗战家书|纸短情长话家国
新华社·2025-08-11 07:13

核心观点 - 抗战烈士家书展现英雄人物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 通过牺牲小我实现民族大义的坚定信念 [1][2][3][4][5][6][7][8][9] 人物抉择与牺牲精神 - 吉鸿昌变卖家产购枪抗日 就义当天绝笔信中仍托付妻子教养子女 [2] - 蔡炳炎在淞沪会战前致信妻子表示"国将不保 家亦焉能存在" 三日后殉国 [2] - 张自忠明确表达"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 海不清 石不烂 决不半点改变" [2] - 高捷成高呼"国家得救 民族得存" 体现生命与山河融为一体的信念 [2] 诀别信中的家国情怀 - 左权牺牲前3日给妻子信中写道"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展现革命者从容 [4] - 郝梦龄在忻口前线宣告"成功不必在我 我先牺牲" 体现先驱者坦荡襟怀 [4] - 肖永智病榻致信指出"为革命流洒鲜血是革命战士的天职" [4] - 罗锦文赴前线前告知弟弟"为民族生存而战纵使捐躯是有意义的归宿" [4] 铁骨柔情与家庭牵挂 - 彭雪枫家书中既与妻调侃未来孩子命名 又分享研读《苏联红军战史研究》心得 [6] - 戴安澜远征缅甸前致妻子信中对亲人命运表达剜心思虑 两个月后以身殉国 [6] - 陈钟书临终遗嘱未提战功 唯托孤于国求子女免于"孤寡无依" [6] 理想信念与民族觉醒 - 赵一曼囚车上写绝笔要求孩子"替代母亲继续斗争" [8] - 袁国平给侄子信中指出"中国抗战前途很好 最后定可战胜日本" 表达对未来确信 [9] - 赵渭滨通过比较国共两党军队表现 明确认为"未来抗战恐怕还是要靠共产党"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