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债市场发展现状 - 熊猫债是指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 发行主体包括外国主权政府和地方政府 国际开发机构 境外金融机构 境外非金融企业等四类 [1] - 2023年熊猫债发行规模达1544.5亿元 2024年突破1900亿元 2025年截至5月22日已发行38只 规模672亿元 全市场累计发行金额达10425.9亿元 [1][3] - 熊猫债在总规模逾180万亿元的中国债券市场中占比虽小 但在金融市场开放加速背景下有望延续增长态势 [1] 历史发展转折点 - 2005-2015年初期仅发行10只熊猫债 累计发行额113亿元 因市场规模小 流动性差及监管框架不完善导致发展缓慢 [2] - 2015年"8·11"汇改后 人民币贬值预期推高离岸融资成本 促使发行主体回流在岸市场 2016年发行66只熊猫债 规模超1300亿元 达前10年累计额的11.5倍 [2] - 2023年成为第二个转折点 发行94笔熊猫债 规模1544.5亿元 因中美欧利差扩大及资金出境限制放开 [3] 市场扩容核心动力 -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在跨境收支 外汇储备 金融交易等维度使用显著增加 提升境外机构募集人民币资金兴趣 [4] - 中国债券市场利率中枢下移 熊猫债发行利率从2020年3.18%降至2024年2.51% 2025年进一步降至2.33% 融资成本优势显著 [3] - 监管政策优化 2022年末明确允许熊猫债募集资金汇往境外使用 提升外资企业发行动力 [3] - 全球分工格局变化下 境外发行人寻求多元化融资渠道以应对市场风险 [5] 市场多元化特征 - 发行人类型多元化 外资企业及国际机构占比从2016年约20%升至2024年39.17% 2025年达44.64% [6] - 新发行主体不断涌现 2023年新增17个发行人 2024年新增12个 包括大众集团 巴斯夫 拜耳等跨国企业 [6] - 发行人区域覆盖五大洲 2023年巴西企业书赞桉诺成为首个南美洲发行人 [6] - 投资人群体拓展 吸引海外央行等长期资金 2024年凯德公司熊猫债实现境内外投资者比例各占一半 [7] - 发行品种创新 出现可持续挂钩债券 国际开发机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债券等专项产品 [7] - 中长期债券发行规模增长 5年期及以上债券占比从2022年6%升至2023年14% 2024年达23% [7] 募集资金使用特点 - 资金使用境内外分流 中资企业超70%将募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 外资企业更多用于境内外公司经营活动与一般用途 [8] - 纯外资机构倾向将资金汇出境外 用于偿还存量债务 绿色产业业务发展或优化资产配置 在中国业务量大的企业则倾向境内使用 [9] - 超主权多边开发机构募资用于支持国家地区发展 主权国家发行人通常选择出境支持财政支出 中资非银机构由境内子公司用于偿还借款或补充运营资金 [10] 制度优化与创新机制 - 监管制度涵盖市场准入 发行定价 信息披露 资金使用等各方面 2023年跨国企业发行引入"边际区域灵活配售""时间优先配售原则"等创新机制 [11] - 创新机制实现发行人 投资人 主承销商共赢 丰富投资人结构 提升二级流动性 提高配售成功率 减少承销压力 [11] - 建议加强境外主体市场交易与培训 优化会计准则更换成本 提供外汇风险管理衍生品 [11] 未来发展建议 - 放宽级别和准入要求 支持"一带一路"国家或企业进入市场 推动发行人多元化 [12] - 推动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整合 降低发行人前期成本 [12] - 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 扩大投资者基础 解决中小银行对境外客户投资偏好限制 [12] -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通过路演 研讨会分享成功案例 提升产品吸引力 [12] - 期待绿色 可持续 科技创新等主题熊猫债得到更广泛推动 [13]
熊猫债累计发行破万亿元 “小众市场”缘何快速扩容?
金融时报·2025-08-08 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