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规模与现状 - 截至2025年4月21日慈善信托备案数量达2375个 财产总规模约91.69亿元[1] 业务模式创新 - 慈善信托与金融同业、公益组织、实体企业、专业院所展开高频次跨界联动 创新资源整合模式[1] - "慈善信托+基金会"双平台模式发展为"援扶+慈善信托+基金会"新模式 例如外贸信托中国中化乡村振兴慈善信托追加5610万元资金[1] - 双受托人模式出现 例如华润信托与本土慈善组织协作的律师法律向善慈善信托[2] - 慈善目的融入家族信托、不动产信托等场景 实现财富传承与社会责任结合 例如北京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项目将物流仓储设施作为信托财产 半数收入用于慈善捐赠[4] 资金与资产多元化 - 资金来源除货币资金外 不动产、知识产权、实物、保险受益权等非货币类资产开始作为受托资产[4] - 形成"不动产+慈善+养老+传承"四位一体信托服务模式[4] 关注领域分布 - 2024年关注教育的慈善信托达202单 占新增单数超三分之一[2] - 扶老和扶贫济困慈善信托分别为155单和134单 乡村振兴领域为91单[2] - 社区建设、科学发展、罕见病、老年认知障碍、女性等领域慈善信托不断增多[2] 行业发展趋势 - 政策推动慈善信托快速发展[3] - 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3] - 慈善信托与资产服务信托进一步融合[3] - 区域分布日渐均衡[3] - 行业自律和透明度进一步提升[3] - 慈善信托推广普及提速[3] 运营管理优化 - 信托公司整合金融资源与专业管理经验 创新慈善资产配置模式 实现资金稳健增值[2] - 联动政府部门、公益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 打造定制化慈善项目[2] - 借助数字化工具搭建透明化、专业化信息管理平台 优化全流程运作机制[2] 发展挑战 - 参与方权责边界模糊导致管理协同困境[5] - 跨界合作中利益诉求差异引发项目执行分歧[5] - 新型资金形式与业务模式下存在资产估值不规范、风险防控体系不完善等隐患[5] - 长尾人群设立慈善信托意愿不足 委托人主要集中于慈善组织、企业、政府机关和高净值个人[5] - 慈善信托机构对长尾人群诉求响应不足 尚未形成多层次信托格局[5] 政策支持 - 杭州慈善促进条例允许慈善组织向委托人开具公益事业捐赠票据 委托人依法享受税收优惠[5] - 税收优惠举措旨在打破地域限制 统一标准 促进慈善信托健康发展[6]
财产总规模近百亿元 慈善信托探索多元发展路径
金融时报·2025-08-08 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