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与核心目标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旨在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融资成本,激发消费潜力和市场活力[1][2] - 政策聚焦个人消费(如购车、家电焕新、文旅)和服务业经营主体(如餐饮、家政、托育),通过贴息减轻居民支出压力并支持企业扩大经营规模[3][4] - 政策方向与下半年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一致,强调扩大商品消费(以旧换新)、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家政、文旅等)、在民生改善中扩大消费需求[4] 消费市场现状与潜力 - 截至2024年底全国个人不含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达21万亿元,占住户部门贷款余额25.4%,消费贷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新增信贷超2000亿元[5] - 当前个人一般消费贷额度为20万—100万元,还款周期通常1—3年,政策可能通过拉长期限、降低利率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5] - 服务消费支出比例持续提升,未来政策将围绕家政、养老、文旅等民生领域优化供给和消费环境[4] 金融机构应对策略 - 银行业需精准对接需求:针对个人消费端设计贴息产品(明确利率、额度、期限),简化线上申请流程;针对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定向提供贷款支持并明确贴息细则[6] - 交通银行等机构计划切入文旅、体育等新兴服务消费场景,通过主题营销和便捷融资产品提升消费意愿,重点挖掘年轻客群及新市民需求[6] - 银行需加强贷后跟踪和资金用途审核,配合财政部门建立全流程台账以确保贴息资金透明高效使用[6] 政策预期与行业影响 - 下半年促消费政策或加码,包括上调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额度、全国发放消费券、扩大服务消费财政贴息范围等[4] - 政策将推动消费基础设施升级和服务能力提升,助力经济结构长期转型,同时对冲外需波动[2]
重磅利好!个人消费贷款纳入贴息范围
中国经营报·2025-08-01 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