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战略定位 - 特斯拉被定位为AI/机器人公司而非传统车企 核心产品人形机器人Optimus被视为继自动驾驶后下一个万亿美元市场支点 [1][2] - 公司计划五年内实现年产100万台人形机器人 2030年目标年产超过100万台 当前实际产量仅数百台 [2][5][17] - 采用垂直整合技术路线 复用电动汽车领域的电池 定制电机 FSD AI芯片及Dojo超算等核心技术 [29] 产品技术进展 - 第三代Optimus原型机将于2024年亮相 使用2.5版本设计 当前正在美国工厂实测 [2][17] - 机械手技术存在瓶颈 未进入量产阶段 部分模型因缺少手部或前臂部件被闲置 [6][8] - 机器人具备30%行走速度提升 配备触觉传感器 在监督下执行行走 拾取等基础操作 [9][16] 应用场景规划 - 初期聚焦高价值场景:工厂重复性工作 为四肢瘫痪患者提供协助 危险任务处理 [23] - 2025年计划在消费场景落地 包括家庭应用和送餐服务 洛杉矶餐厅已实现爆米花递送演示 [2][7] - 长期目标替代人类劳动力 全球部署规模预期达200亿-500亿台 单价3万美元 年收入潜力30万亿美元 [2][30] 技术路线对比 - 特斯拉采用端到端路线 复用FSD系统 通过神经网络实现感知到控制的直接映射 [19][25] - 行业存在模块化路线代表(如Figure AI) 采用大模型作为"大脑"配合VLA架构执行任务 [20][22] - 行业共识趋向多模态感知 世界模型成为基础 结合模仿学习与强化学习提升泛化能力 [24] 研发挑战 - 公开演示频现技术故障 如机器人打翻饮料 平衡性和精细操作能力仍需提升 [10][32] - 团队稳定性受质疑 工程主管离职 内部保密文化导致招聘困难和信息隔离 [10][11] - 非结构化环境泛化能力待验证 家庭 医院等场景对感知和适应能力要求更高 [23][25] 行业生态演进 -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登月计划"级技术突破 类似1961年工业机器人商业化初期的乐观情绪 [14][26][34] - 硬件设计趋向应用驱动 围绕人类尺度环境进行优化 目标直接替代人类劳动力 [30] - 垂直整合路线成为行业共识 控制整个技术栈的公司被认为将获得决定性优势 [28][29]
马斯克预言30万亿美元的特斯拉机器人,怎么现在还是“手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