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出售出租银行卡电话卡?当心掉进帮信罪的坑
新华社·2025-07-29 13:42

帮信罪治理新规 -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意见,明确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认定标准和处罚原则,强调对电诈黑灰产业链的打击[1][2] - 帮信犯罪呈现"三低一高"特征:3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超80%,25岁以下占三分之一,未成年人及在校学生涉案问题突出[2] - 电信诈骗团伙大量收购实名电话卡、银行卡,并组织利用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等群体实施犯罪[2] 司法处理原则 - 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及犯罪链条末端情节较轻者依法从宽处理,但强调"从宽不等于放纵",典型案例中在校生组织者被判有期徒刑8个月缓刑1年,两名未成年参与者获不起诉决定[2][3] - 对组织性、职业性及跨境协同实施的帮信犯罪,以及组织者、策划者等从严惩处,特别列明跨境非法技术支持及利用AI技术犯罪等情形[4] - 检察机关对犯罪所得不足5万元且有自首、退赃等情节的从犯可作不起诉决定,但需承担行政责任(如案例中朱某某被行政拘留10日并罚款)[6] 司法认定标准 - 明确帮信罪需综合认定"明知"和"情节严重",防止仅凭单一情节客观归罪,要求查证被帮助对象的犯罪金额是否达到认定标准[6][7] - 宁波检察院指出新规细化"明知"认定规则和"两卡"案件"情节严重"标准,强化对"卡头""卡商"打击,提升基层办案精准度[7] 行业综合治理 - 严惩通信行业"内鬼",案例中广电网络分公司站长协助办卡获刑并被禁止5年内从事通信运营类工作,法院同步向涉案单位发出司法建议[8] - 要求司法机关发现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存在系统性风险时及时制发司法建议书,推动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内部监管[8] - 专家评价新规兼具"治已病"与"治未病"功能,通过宽严相济和系统治理组合拳清除犯罪滋生土壤[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