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上海逐步完善“AI+数学”融合发展生态

人工智能与数学融合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举办"人工智能的数学边界与基础重构"高端论坛,展示AI大模型在数学推理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Intern-IMO系统通过自然语言推理完成几何构型分析与归纳证明,商汤科技"日日新"大模型通过变量代换将复杂恒等式化归为统一三角形式 [1] - 当大模型参数突破万亿时,传统调参方法陷入瓶颈,模型的泛化能力、安全性、能耗控制等核心问题需要数学理论的系统性支撑,同时AI对数学的反哺效应显著,"AI for Math"模式正在改写数学研究范式 [1] - 丘成桐教授团队联合欧洲、日本数学家精选几何与代数交叉难题考验AI深层推理能力,采用"人类出题-机器作答"模式引导AI聚焦核心难点,避免技术算力无效消耗 [2] 上海在AI与数学融合中的优势 - 上海拥有全国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如华为384超节点真机等尖端设备,为大规模数学建模与AI训练提供强大支撑,张江人工智能岛聚集数百家中外AI企业形成完整生态链 [4] -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数学学科排名全国前列,拥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微分几何、组合数学等方向研究实力雄厚,形成"AI产业集群+顶尖数学学科"双重优势 [4] - 上海通过四大举措完善"AI+数学"融合发展生态:推动高校开设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建设"数学智能创新平台"开放资源、设立"数学智能创新基金"支持前沿探索、推广"数学建模+AI优化"解决方案 [4][5] 学术研究与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提出通过算子簇公共不动点理论设计深度架构,实验证明大模型存在"冗余阈值"为模型优化提供数学依据 [3] - 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员郑凡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展示AI对复杂几何题的分步拆解能力,复旦大学印佳教授与商汤团队呈现AI对学生错误解答的批改过程 [3] - 上海科技大学蔡明亮教授指出大模型在概率递推问题中展现逻辑链完整性,但在需要"反直觉"构造的场景仍显不足 [3] 国际合作与实验室建设 - Hitchin–Ngo实验室(聚焦代数几何与数学物理)与Fefferman实验室(深耕流体力学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落地上海普陀区,标志着全球数学与AI融合研究的重心向中国倾斜 [2] -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陈杰强调数学与AI深度融合是强化科创策源功能的关键抓手,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