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数字媒介技术(如5G、短视频、直播平台、元宇宙)正深刻重塑传统戏曲行业,为以淮剧为代表的地方剧种带来传播载体、视听结构和叙事方式的全面转型机遇 [1][3] - 淮剧行业面临传统传播模式下的传承困境,包括观众老龄化、传播范围窄和艺术创新乏力等问题,而数字媒介通过其超时空性、互动性和可编辑性,为行业突破困境提供了解决方案 [1][2][3] - 行业转型的核心在于利用数字技术对淮剧的视觉画面(如镜头语言、虚拟场景)和听觉音乐(如唱腔改良、音乐叙事功能)进行创新性改造,以契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与消费习惯,实现创造性转化 [4][5][7][8] 数字媒介对淮剧传播载体的转型驱动 - 传统传播载体依赖实体戏台和线下剧场,存在空间封闭性、时间固定性以及资源留存复制成本高的局限性,导致传播范围受限且难以满足即时性观看需求 [2] - 数字媒介具备超时空性,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使淮剧演出能瞬间触达全球受众,打破地域与时间限制 [3] - 数字媒介具有高度互动性,观众可通过弹幕、评论、打赏等功能实时参与演出,形成传受一体的双向传播模式,并凭借可存储性和易编辑性激活内容的二次创作与多元分发潜力 [3] 数字媒介驱动下淮剧视听结构的视觉画面转型 - 画面构图从传统舞台的全景固定视角转变为数字媒介下的多机位拍摄与灵活剪辑,特写、中景和近景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能近距离感受演员表演的细节魅力 [4] - 场景呈现突破物理空间,利用绿幕抠像和三维建模技术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可构建历史场景或神话世界等虚拟环境,并通过多场景快速切换丰富故事表现力 [4] - 叙事节奏从传统舒缓、线性的模式转变为紧凑、跳跃的风格,蒙太奇手法和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的频繁使用重构了叙事节奏,更符合数字时代观众的碎片化观看习惯 [5] 数字媒介驱动下淮剧视听结构的听觉音乐转型 - 音乐创作从依赖经验积累与口传心授的传统模式转向数字化,唱腔在保留里下河方言核心特色的基础上适当简化生僻发音并融入普通话规律,以提升对外地观众的吸引力 [7] - 音乐叙事功能显著加强,数字媒介下的淮剧音乐不再仅是背景音,而是通过音乐主题的重复、变奏与发展来推动叙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提升艺术感染力与传播力 [7][8] - 传统演奏以现场乐队和民族乐器为主,传播局限于线下,数字技术为音乐资源的修复、优化和多元分发提供了可能,降低了传播成本 [7]
以数字媒介驱动淮剧叙事转型
新华日报·2025-07-23 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