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央视曝光!中介太黑了
中国经营报·2025-07-22 11:05

包装贷乱象概述 - 央视曝光"包装贷"案例,黄某某经中介包装后从4家银行贷出48.2万元,最终违约 [1] - 非法中介通过伪造流水、虚构场景、串通银行内部人员等手段,将不符合资质的借款人包装成"优质客户"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文指出"职业背债"骗局,部分消费者因轻信虚假宣传陷入困境 [1] 造假手法分析 - 中介伪造某建设公司工作证明和收入流水,联合炒房客将价值20万元二手房虚标至42.5万元,套取银行34万元房贷 [2] - 制造虚假装修场景,伪造工资流水骗取3.5万元农商行装修贷 [2] - 伪造前笔贷款结清证明再获6万元装修贷,通过摆拍"农户场景"骗取4.7万元农户贷 [2] - 伪造虚假身份或资信证明材料,将不存在的质押抵押物作为贷款抵押物 [3] - 虚假交易手法包括炒房客低价收购房产后通过虚假评估抬高价格套取银行贷款差额 [3] - 循环套贷利用首次贷款形成的虚假资产继续申请其他类型贷款 [3] 产业链运作模式 - 产业链包括背债人、贷款中介、银行部分违规人员 [2] - 中介瞄准征信"白户"、农民工、老人等法律意识薄弱群体,以高回报诱骗参与贷款 [4] - 资金通过虚假交易、关联账户层层转移,最终流入中介控制账户 [4] - 获客从线下转向线上,非法获取贷款需求客户信息主动联络或投放灰色广告 [5] - 包装环节分工明确,有专门团队提供代注册公司、伪造交易流水等"一条龙"造假服务 [5] 技术迭代影响 - 造假手段从PS及伪造公章升级为制造"似真实假"材料 [5] - 贷款发放后帮助提现、转账转移资金躲避追查,引导资金流入虚拟货币、虚假理财等领域 [6] 对借款人的影响 - 借款人面临刑事处罚风险,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或贷款诈骗罪 [7] - 借款人与中介签订的"免还协议"无效,承担全部还款责任且实际到手资金极少 [7] - 违约将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影响子女教育、就业及家庭关系 [7] 对银行的影响 - 无法通过审核的客户信用风险放大,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8] - 银行面临管理成本增加、经营利润侵蚀、商业声誉损害 [8] - 银行未严格审核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工作人员参与造假将构成犯罪 [8] - 骗贷案件引发公众信任危机,尤其损害普惠政策公信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