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普及,低技能农民工何去何从
工业机器人应用现状 - 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持续位列世界第一,安装密度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应用新里程碑[2] - 工业机器人主要研发目的是替代体力繁重、高危劳动任务,尤其冲击低技能农民工集中的制造/服务岗位[1] 对低技能农民工的影响机制 - 通过替代性、协同性和创造性特征重塑工作环境,直接影响健康损耗强度(工伤概率变化)[1] - 打破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间接影响健康投资能力(就业与收入变化)[1] - 短期负面效应显著:工伤规避效应改善健康,但健康投资减少效应和劳动供给分化效应造成更大负面影响[11] 异质性表现 - 负面影响程度与年龄、子女状况、家庭房贷负担及所处行业强相关[11] - 扩大高/低技能农民工健康不平等,但缓解低技能群体内部"亲富性"不平等[11] - 动态趋势显示健康投资减少效应和劳动供给分化效应正逐渐弱化[11] 政策方向 - 需协同收入再分配与医疗保障改革,如按医疗花销提供财政补助、设计优惠医疗项目[12] - 政企联合开展工业机器人适配技能培训,降低"补位式替代"概率[13] - 鼓励低技能劳动者转向不易被替代岗位或提升专业技能[14] 研究价值 - 首次系统考察工业机器人对低技能农民工健康的影响机制(工伤规避/健康投资/劳动供给分化)[9] - 基于CFPS数据提供大样本实证支持,填补该群体研究空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