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看得见,动不了,库存积压“吞噬”了书业多少利润?
虎嗅·2025-06-18 07:35

行业库存规模增长 - 2021年行业库存册数达73.95亿册,码洋金额1705.77亿元,较10年前55.86亿册和804.5亿元显著增长 [1] - 多家出版机构在库图书码洋金额超过5亿元,库位持续扩容 [1] 销售业绩背离与库存膨胀 - 图书库存持续膨胀与市场销售萎靡、机构决策失效相关,反映书企经营管理水平滞后 [2] - 2025年第一季度图书市场码洋239.24亿元,同比下降5.34%,动销品种数和动销新品数同步下滑 [3] - 2019年至2023年,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品种43.8%,品种数超百万种 [3] - 2024年63.67%的新书上市半年销量不足100册,84.37%不足500册,近九成不足1000册 [3] - 95.2%的新书上市半年卖不掉平均首印量3000册 [3] 出版机构策略调整 - 多数新书首印量控制在1000册,但绝大多数仍卖不出首印量,形成首印即库存现象 [4] - 考核方式转向利润、销售和市场占有率,导致编辑扩大品种规模,平庸和同质化选题涌现 [4] - 首印量过大和盲目加印加剧库存风险 [4] 库龄结构恶化 - 2020年实体书店库存中,5年以上旧书品种占比高达52.8% [5] - 一家专业少儿社库龄三年以上图书码洋金额过去三年近乎翻倍,占总库存比例逐年攀升 [6] - 一家地方出版集团库龄三年以上一般图书占比接近30% [6] 渠道变革影响 - 线上渠道尤其是短视频渠道迁移改变备货逻辑,流量不确定性增加库存风险 [7][8] - 直播间去库存能力下降,达人带货采用“一件代发”模式,出版机构承担库存管理和备货风险 [9] - 头部主播拒绝预售,要求出版方提前锁定现货,易导致激情加印现象 [9] - 直播带货高退货率增加库存积压风险,出版机构为匹配直播节奏提前备货 [11] - 自营渠道扩张推动库存积累,一家民营图书公司自营仓库存码洋从千万元攀升至上亿元 [11] 库存处理困境 - 处理库存方式包括捐赠、打折销售和化浆,但打折销售消化周期拉长,特价书店和馆配渠道承接能力一般 [13][14] - 化浆对国企挑战大,被视为账面上的损失,影响报表和利润,审批流程复杂 [15] - 多数书企无定期化浆习惯,业绩承压更不愿影响财务表现 [15] 管理机制缺失 - 库存责任边界模糊,绩效考核鲜有纳入库存消化指标,缺乏清晰责任归属 [17] - 编辑部门在化浆决策上保守,希望保留销售回款增加业绩的指望 [17] - 库存管理缺乏系统平台和数据支撑,库龄结构分析、动销品种监控和预警机制不健全 [18] - 库存问题成为制约出版机构良性运转的深层次矛盾,指向考核盲区和经营逻辑失效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