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银行揽储史:从米面粮油到LABUBU盲盒
北京商报·2025-06-08 14:19

银行业揽储手段演变 - 20世纪90年代银行依赖利率上浮和网点扩张实现"跑马圈地"式揽储,形成规模化与本地化服务优势 [8] - 2010年后出现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等创新产品,同时以米面粮油、家电等实物赠品开展粗放营销,后因成本过高被2018年监管叫停 [9] - 近年转向积分兑换、联名活动等合规方式,如与手机厂商合作"0元购",但贴息揽储等行为仍被2024年新规禁止 [10] 平安银行LABUBU盲盒营销案例 - 2025年平安银行西安等地推出"存款送LABUBU盲盒"活动,新客户存入5万元3个月可获价值200-600元的LABUBU,20万元3年定期年化利率达1.75% [5][6] - 活动覆盖河北、辽宁等多地分行,盲盒通过银行渠道代购,包括可乐联名款、3.0版等热门系列,社交平台引发年轻客群自发传播 [5][6] - 有客户经理为挽留500万存款紧急寻找LABUBU购买渠道,显示该IP对年轻储户的强吸引力 [7] 行业竞争格局与挑战 - 利率市场化下LPR多次下调压缩银行利差,理财/基金等资管产品分流存款,市场从"卖方"转向"买方" [11] - 银行基础产品同质化严重,部分机构通过名企实习推荐等争议手段揽储,反映传统获客方式失效 [11] - 监管多次叫停贴息、手工补息等行为,要求银行通过代发工资、结算服务等合规方式沉淀资金 [12] 未来发展方向 - 需构建"场景化金融+科技体验+价值观共鸣"生态,挖掘年轻客户全生命周期价值而非短期投机 [12] - 中小银行应摒弃规模情结,压降负债成本,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而非盲目扩张 [13] - 专家建议通过优质产品和服务体系自然获客,避免礼品竞赛导致行业成本抬升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