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定位与投资规模 - 成渝双城经济圈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是打造中国西部高质量发展的"第四增长极",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形成联动互补 [2][3] - 2021年10月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该区域"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等战略定位 [3] - 2020年以来区域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1万亿元,建设项目超过800个,涵盖基础设施、产业体系、科技创新等领域 [3] 经济总量与产业结构 - 2020-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从6.3万亿元增长至8.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从6.3%提升至6.5% [6] - 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汽车产量和电子信息产值均占全国1/10以上 [6] - 电子信息产业总规模突破1.6万亿元,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产自川渝 [6][8] 重点产业发展现状 - 汽车制造业形成完整产业链,2000余家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上下游建设,汽车产量占全国1/7,动力电池产能占比超20% [7] - 数字经济领域累计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和解析量突破380亿个(次),吸引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布局 [7] - 布局低空经济新赛道,开通首条低空短途运输航线,探索空域资源与物流应用场景 [7] 科技创新体系 - 两地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257个,总投入超1亿元,形成超级智能汽车平台等创新成果 [11] - 科技型企业超过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7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家,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800亿元 [11] - 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4万余台(套),总价值逾130亿元,12家高新区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11] 对外开放与区域协同 - 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全球126个国家(地区)的548个港口,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1.6万列占全国25.2% [15] - 实现"川渝通办"事项355项,日均办件量超2万件,社保、医保等高频民生事务实现数据互认 [14][18] - 建立党政联席会议、联合专项工作组等机制,累计召开联席会议10次,干部交流超500人次 [15] 基础设施与民生建设 - 铁路和高速公路通道增至22条,成渝高铁最快1小时通达,日均人员往来超100万人次 [14][18] - 建成投运29家三级甲等医疗机构、386家养老和托育服务机构,100个"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 [19] - 实现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2024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达317万人次同比增长27% [18][19]
经济增长“第四极”,为何是成渝经济圈?
虎嗅·2025-06-04 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