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着力突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价值迷雾”
中国证券报·2025-05-27 21:24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现状 - 知识产权价值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受技术迭代、市场需求和法律环境影响,短期内可能因行业爆发增值或技术迭代贬值 [1] - 科技型企业因缺乏固定资产常面临抵押难困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为破解资金难题的关键工具 [1] - 江苏省2024年前三季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突破650亿元,惠及超4000家中小企业 [2] 银行实践与创新 - 工商银行太仓港区支行为科创企业提供3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结合外部评估与内部风控模型完成高效投放 [2] - 银行针对初创期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尽调提供纯信用贷款,对成长期企业活用知识产权质押工具拓宽融资渠道 [2] - 建设银行开创商业银行内部评估方法,试点从"外部评估"转向"内部评估",运用内评法确定押品价值可节约企业评估费用 [4][5] 评估体系挑战 - 银行普遍依赖第三方评估机构,存在评估结果差异大、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评估难、贵、慢) [2][3] - 知识产权类型多样且细分领域复杂,不同机构采用方法不同导致价值评估差异显著 [3] - 缺乏统一行业标准,银行难以确定技术合理质押价值,且价值易受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偏好变化影响 [3] 政策与标准化建设 - 金融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联合制定《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在8省市开展试点 [5] - 方案鼓励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评估体系,对单笔1000万元以下贷款可通过内部评估或银企协商确定价值 [5] - 支持地方制定商标权、版权评估指引,探索以整体评价替代价值评估,推动专业机构提效降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