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进程 - 公司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此前于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两次递表均因未在6个月有效期内通过聆讯而失效 [1] - 若此次成功上市,将成为港股第二家AI制药上市公司,需在上市后12个月内完成II期临床试验以避免被标记为"未商业化公司" [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从3015万美元增长至8583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8% [2][4] - 同期毛利率从63 4%提升至90 4%,显示技术转化效率持续优化 [4] - 净亏损从2022年2 22亿美元收窄至2024年0 17亿美元,主要得益于研发费用控制及授权收入增加 [2][4] 技术平台与产品管线 - 核心平台Pharma AI覆盖从靶点发现到临床预测全流程,已生成超20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其中10项获临床试验批件,3项授权给国际药企,合约总价值超20亿美元 [3] - 进展最快的临床产品ISM001-055已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计划2025年提交肾纤维化和IPF治疗的IND申请 [3] - 通过软件订阅模式实现收入多元化,托管软件年费20万美元,本地部署软件年费52 5万美元 [3] 商业模式与行业定位 - 采用AI+biotech路线,以自研管线授权为核心,2024年授权收入占比超90%,区别于晶泰科技的AI+CRO服务模式 [5] - 晶泰科技已率先成为港股"AI制药第一股",2024年营收2 66亿元但净亏损达15 15亿元 [4][5] 行业挑战 - 依赖外部生物医学数据存在"不完整、不一致"风险,可能影响模型预测准确性 [5] - 临床阶段不确定性高,IPF领域现有药物临床效果有限,市场对新药接受度存疑 [5] - 需持续推出创新药物以维持授权收入模式,但研发风险较高 [6]
三度递表港交所,英矽智能能否打破AI制药盈利困局?
北京商报·2025-05-12 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