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递表与融资情况 - 公司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前两次分别于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递交,均因未在半年内通过聆讯而失效 [1] - 2023年11月曾获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拟发行不超过7089.05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但备案通知书已失效 [1] - 2024年初完成1.1亿美元E轮融资,累计融资超5亿美元,E轮后估值达13.305亿美元 [5] - 若上市成功,计划将资金用于临床阶段管线候选药物研发、生成式AI模型开发、自动化实验室扩展及早期药物发现 [5] 公司业务与产品进展 - 公司为生成式AI驱动的药物研发公司,开发平台Pharma.AI已生成超20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其中3项授权给国际药企,合约价值超20亿美元 [1] - 核心产品ISM001-055为TNIK抑制剂,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已进入临床二期,2023年2月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 [1] - 计划2025年上半年提交肾纤维化治疗IND申请,2025年下半年提交吸入型ISM001-055用于IPF治疗的IND申请 [1] - 业务模式包括管线药物开发、药物发现服务及软件解决方案服务,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服务占总收入比例逐年略降(2022年95%、2023年93.4%、2024年92.9%) [3] 财务表现 - 营收持续增长:2022年3014.7万美元、2023年5118万美元、2024年8583.4万美元 [3] - 亏损逐步收窄:2022年2.22亿美元、2023年2.12亿美元、2024年1709.6万美元 [4]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逐年减少:2022年2.08亿美元、2023年1.77亿美元、2024年1.26亿美元,但招股书称资金可满足至少12个月需求 [4] 行业竞争与商业模式 - IPF治疗领域全球仅两款获批药物(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临床效果有限,吡非尼酮专利已到期,尼达尼布仿制药预计2026年(中国)和2029年(美国)上市 [3] - 全球近300种IPF候选药物进入临床阶段,其中200种为小分子药物,16款进入III期临床试验,ISM001-055处于临床II期 [3] - 公司代表AI+biotech模式,覆盖药物发现至临床试验全链条,以管线产品上市或授权为主要盈利点 [6] - 晶泰科技代表AI+CRO模式,为药企提供靶点发现至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的一体化服务,例如曾6周内协助辉瑞完成Paxlovid晶体结构确认 [6]
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三度递表港交所
新浪财经·2025-05-09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