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发展现状 - 低空经济概念提出已15年 现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与多个行业紧密联系[2]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2024年1月实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 2024年3月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2] - 应用场景广泛落地 包括交通出行 物流配送 农业植保 文旅消费 城市管理 公共服务等领域[3] - 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中国民航局预测203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3.5万亿元[3]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路径 - C端应用成为大众主要触达入口 包括无人机外卖和低空旅游等场景[2] - B端垂直领域发展迅速 借助无人机和遥感卫星等技术快速推进[2] - 商业化需满足三大考量因素:解决降本问题 提升空中通行效率 实现原不可触达场景的覆盖[5] - 无人机配送不具备替代外卖员的经济性 因运营成本远高于现有配送体系[3] 技术挑战与基础设施需求 - 存在三大焦点问题:安全飞行 多方协同 属地化场景打造[5] - 飞行器性能要求极高 需卫星数据资源充分保障 定位误差需远低于10米[5] - 通信技术面临挑战 需保障多主体 多任务 高密度飞行下的监管和服务[5] - 低空空域管理本质是计算问题 需数字化空天系统支撑 要求通算 超算 智算一体化的算力支持[6] 产业解决方案与平台建设 - 中科星图推出低空云V1.0平台 具备全要素数据供给 低空网格构建 数字孪生构建 全时空数据计算四大能力[6] - 提供三类飞服平台落地模式:本地化平台交付 在线样板间 在线平台交付[6] - 平台已在全国10余个城市开通在线样板间 更多城市正在对接中[6] - 产业发展需要跨行业 跨行政管辖的多方协同监管体系[6] 发展阶段与未来展望 - 行业仍处于"胚胎期" 技术成熟度不足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全配套[7] - 未来爆发点在于C端服务 只有C端才能形成规模化的经济形态体量[7] - 成熟标志是各行各业生产工具具备空间移动能力 实现平面经济向立体经济过渡[7]
乘“风”而起的低空经济,万亿市场仍处于“胚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