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华网文化观察丨文艺创作,AI热下的冷思考

AI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应用现状 - DeepSeek等AI工具在文艺创作领域引发广泛讨论 涉及AI写作和AI创作等话题 [2] - AI能够模仿《诗经》风格 金庸招式 莫奈笔触等 引发对文学艺术变革的思考 [2] - AI已生成现代诗 春联 贺词 古典诗词 歌词 剧本 散文 小说等多种内容 深度接入普通人生活 [5] - 网文平台审核工作量骤增 番茄小说部分板块新书首秀数量环比增幅超过50% [5] - 阅文集团接入DeepSeek后 作家助手日活用户增长超过30% AI功能周使用率超过50% 智能问答功能使用作家数量增长10倍 [5] - 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表示90%的写作者写不过AI [5] - 郑渊洁测试AI模仿其手法写作 仅用4秒完成 [5]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利用DeepSeek将小说提炼为话剧剧本提纲 结果出色 [6] - 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使用AI每日一画已近700天 认为AI重新定义艺术与文化边界 [6] AI创作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 生成式AI产品用户规模达2.49亿人 [8] - AI生成内容存在风格雷同 用词雷同 规律雷同的问题 被形容为AI味 [8] - 《诗刊》副主编对AI诗歌投稿发出警告 使用AI写作的投稿者将被拉入黑名单 [8] - 晋江文学城分级管控AI辅助写作 起点文学网只接受100%人工创作作品 抖音上线AI检测功能 [8] - AI存在幻觉问题 会无中生有生成虚假信息 如虚构《诗经》中不存在的燕颂篇 [11] - 大语言模型本质是概率游戏 通过概率统计预测文本序列 存在事实偏差和因果倒置隐患 [11] - 需提高训练数据集质量 思维链深度和检索信息源权威性以解决AI幻觉问题 [11] - AI技术滥用可能导致文化价值稀释 虚假信息和版权纠纷等问题 [13] - AI作品著作权界定和侵权判定仍处探索阶段 我国著作权法对AI生成内容保护暂无明确规定 [14] - 北京互联网法院明确AI生成图片作品属性 AI使用者享有著作权 [14] - 未经修改使用AI生成内容发表存在侵权风险和学术诚信问题 [15] - 需立法规范AI写作商业行为 厘清发表出版权利 [16] AI与人类创作的差异及未来展望 - AI写作难以触及文学核心价值 写作本质是发乎情和个体生命经验流露 [17] - AI写诗靠算法 人类写诗靠情感和阅历 本质不同 [17] - 文艺创作是自我表达 AI不存在自我 [18] - 京剧表演艺术家孙萍认为AI只能用于娱乐不能用于艺术 无法替代艺术表演和情感 [19] - AI促使作家艺术家更注重个人化表达和人性社会问题思考 [19] - AI可承担重复性工作 让写作者专注创作构想和核心创意 [19] - AI能进行文本视觉或听觉转化 实现多模态创作 运用翻译技能推动文艺作品全球化传播 [19] - AI为文艺展现形式提供更多空间 如北京画院用AI和虚拟策展方式举办齐白石展览 [20] - AI并非排斥艺术家生存空间 而是提供更多机会 [20] - AI带来更高效率和新创意 也对创作主体性情感表达和艺术深度提出更高挑战 [20] - 作家艺术家需学会与AI协同创新 保持人类独特高级创造力和深层情感表达 [20] - AI时代文化艺术可能成为人机共生桥梁 催生全新艺术形式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