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分配 - 公司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预案为以106,104,393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元(含税),送红股0股(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0股[3] - 公司现行利润分配政策规定每年现金分配利润不少于当年可供分配利润的10%,每三年累计不少于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158] - 2023年6月29日实施2022年度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元(含税)的利润分配方案[158] - 每10股派息2.5元(含税),分配预案股本基数为106,104,393股,现金分红金额(含税)为26,526,098.25元,以其他方式现金分红金额为21,019,387.78元,现金分红总额(含其他方式)为47,545,486.03元,占利润分配总额比例为100%[160] 报告期 - 报告期为2023年1月1日 - 2023年12月31日[9] 公司风险 - 公司存在宏观环境与行业形势风险、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核心技术配方失密及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汇率波动风险[3] - 公司面临宏观环境与行业形势、原材料价格波动等风险[127][128] 公司经营业绩 - 2023年营业收入18.29亿元,较2022年调整后增长7.11%[28]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54.81万元,较2022年调整后增长30.94%[28]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081.56万元,较2022年调整后增长40.50%[28] - 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354.48万元,较2022年调整后减少112.79%[28] - 2023年末资产总额20.61亿元,较2022年末调整后增长25.98%[28] - 2023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8.71亿元,较2022年末调整后增长11.56%[28] - 2023年基本每股收益0.6759元/股,较2022年调整后增长30.84%[28] - 2023年稀释每股收益0.6959元/股,较2022年调整后增长35.42%[28] - 2023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80%,较2022年调整后增加1.90%[28] - 分季度看,第四季度营业收入最高为5.84亿元,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最低为1218.98万元[29] - 2023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732574.30元,2022年为5002784.90元,2021年为6274369.64元[31] -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11%[60] -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54.8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94%[60] - 2023年公司总营业收入18.29亿元,同比增长7.11%,航空航天领域营收826万元,占比0.45%,高铁及轨道交通营收9294.5万元,占比5.08%,同比降31.92%[65][70] - 2023年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业务营收13.58亿元,占比74.23%,同比增长18.34%[71] - 高性能工程化聚丙烯产品营收7.17亿元,占比39.21%,同比增长13.98%[71] - 华东区营收10.37亿元,占比56.71%,同比增长12.79%[71] - 2023年汽车尤其新能源汽车用改性塑料产品销售额13.58亿元,同比增长18.34%[62] - 2023年高铁及轨道交通领域营收0.93亿元,同比减少31.92%[63] - 2023年通讯及电子电气材料销售额1.68亿元,同比减少1.94%[64] - 2023年控股子公司聚锋新材的塑木型材产品销售额1.2亿元,同比减少3.69%[64] - 公司取得上市以来最好经营业绩,在各细分领域持续发力[61] 行业数据 - 2012 - 2022年国内改性塑料产量从860万吨增至2884万吨,复合年增长率达12.86%,2023年预计达3125万吨[33] - 细分改性塑料产品中,改性聚丙烯产量占比26.39%,改性聚乙烯占比19.09%,改性ABS产品占比8.81%[33] -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35] - 2023年我国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612.4万辆和260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和10.6%;商用车产销量分别为403.7万辆和40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8%和22.1%[35] - 2022年中国热塑性弹性体行业产需量分别为260.1万吨、288.6万吨,分别同比增长6.0%、5.6%[37] - TPV需求将从2023年的41.7万吨增长至2028年的55.8万吨,2023 - 2028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37] - 2022年全球复合材料市场规模为6771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81%,预计2023年增至7435亿元,2024年增至8164亿元[39] - 树脂基复合材料在复合材料中占比超80%,是应用最广、发展最快的复合材料[39] - 2022年中国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达468.96亿元,2019 - 2022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55%,预计2023年达584.40亿元,2024年达725.82亿元[39] - 全球塑木复合材料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38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59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1.6%,预计2022年达69亿美元[40] - 改性塑料行业2023年销售量129,738.00T,同比增长17.81%,生产量133,114.88T,同比增长18.33%[73] - 塑木复合材料行业2023年库存量2,650.54T,同比下降18.63%[73] 公司业务 - 公司主要从事高性能高分子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应用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产品包括高性能改性塑料等,应用于多领域[42] - 公司材料产品涵盖PA6、PA66等系列,应用于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铁及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44] - 公司日常经营模式包括采购、生产、销售模式,采购分常规、战略和技术采购,生产以销定产,销售以直销为主[48] - 公司是中国改性塑料代表性企业之一,承担多项国家重大项目,获多个科技奖项[48] - 公司承担多项重大项目,获两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次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52] - 公司参与多个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定[53]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多个科技平台[53] -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团队建设,部分核心技术人员获荣誉称号[54] - 公司拥有尼龙、特种材料、长玻纤等多个研发团队,研究方向涵盖各类材料改性等[55] - 公司将智能制造引入二期工厂运营,2021年被评为“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55] - 公司严格按IATF16949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品质[56] - 公司是中国改性塑料代表性企业,与众多车企、高铁、通讯电子电气等领域企业合作[57][58] - 公司控股子公司聚锋新材生物基资源循环塑木型材主要出口德国、英国等国家[58] - 公司凭借产品、服务和研发实力取得客户认可,提前介入客户产品研发[59] - 公司与上汽乘用车中心实验室、东华大学成立“汽车轻量化复合材料联合创新实验室”[62] - 公司与上汽大众成立“上汽大众-南京聚隆联合创新实验室”[62] - 公司响应国家战略推进高性能回收塑料(PCR)业务,为多家客户提供技术支持[63] - 公司尼龙、PC/ABS合金、PPS等多系列产品通过美国UL认证[63] - 公司加大RTI认证投入,多种材料进入正式认证阶段[63] - 公司配合厂家研发铁路及轨道交通系统配套材料,预计实现新突破[63] - 聚锋新材塑木型材产品系列丰富,产品销往超40个国家地区[65] - 聚锋新材作为主要起草单位编制的两项塑木相关国家标准将于2024年6月1日实施[65] - 控股子公司聚隆复材承接无人机零部件生产及装配,中标无人机项目将于2024年交付[65] - 公司研发的低残留母粒等创新产品获客户认可,重点布局的多功能材料产品获市场认可[66] - 公司在充电和储能领域加大布局,高表观要求充电桩用阻燃PC/ABS合金材料实现稳定供货[66] - 公司实施“4 + 2”战略布局,“4”指四大业务板块,“2”指围绕两个方向延伸产业链[123] - 2024年公司将深耕四大重点领域,围绕新领域向产业链下游延伸,开拓有成长空间的行业[124] - 2024年公司将加大研发创新,培养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124] - 公司开展特种高分子材料研发应用,提升特色工程塑料等技术,加大功能性材料研究[125] - 2023年可转债募投项目建设中,预计2024年后部分产能陆续释放[125] - 近年来公司整体产销量呈稳步增长趋势[125] - 公司在产业链下游塑料加工行业加快布局和业务合作[125] - 公司将依托资本市场,通过投资并购、融资等实现外延增长[126] 采购信息 - PA66采购模式为厂家直采,采购额占比13.46%,上半年均价19,318元/吨,下半年均价18,878元/吨[49] - PA6采购模式为厂家直采或比价采购,采购额占比16.06%,上半年均价12,953元/吨,下半年均价13,103元/吨[49] - PP采购模式为石化公司直采或比价采购,采购额占比28.81%,上半年均价7,815元/吨,下半年均价7,785元/吨[49] - 合金采购模式为石化公司直采或比价采购,采购额占比8.55%,上半年均价12,979元/吨,下半年均价12,442元/吨[49] - 玻纤采购模式为厂家直采,采购额占比8.40%,上半年均价5,806元/吨,下半年均价5,420元/吨[49] - 报告期内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导致主要原材料价格变动[49] - 公司采取集中采购模式,供应部负责国产原材料采购,国际贸易部负责进口原材料采购[48] - 能源采购价格占生产总成本30%以上[50] - 前五名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为433,508,571.43元,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为31.38%[76] 产能情况 - 高性能改性塑料设计产能16.15万吨/年,产能利用率82.41%,在建产能5万吨[50][51] - 热塑性弹性体材料设计产能5000吨/年,产能利用率52.68%[51] -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件、零部件及装配设计产能6吨/年,产能利用率70.00%,在建产能30吨[51] - 生物基资源循环塑木型材设计产能3万吨/年,产能利用率55.04%[51] 研发情况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获得授权专利128项,其中66项为发明专利[53] - 2023年研发人员数量166人,较2022年增长3.11%,占比18.76%,较2022年下降2.82%[96] - 2023年研发投入金额71744710.18元,占营业收入比例3.92%,较2022年的3.53%有所提升[96] - 玻纤增强吹塑尼龙材料其中一个牌号已量产,并完成主机厂材料认可[77] - 高压水枪用可激光打标尼龙增强材料完成产品配方开发,实现批量供货[77] - 抗菌防霉尼龙材料完成配方和工艺优化,抗菌率达99%以上,防霉等级0级[79] - 开发挤出吸塑专用V0级无卤阻燃聚丙烯材料,目前配方大体确定,需拓展需求和优化工艺[80] - PCR体系多款产品已量产,主机厂闭环回收项目通过验证,产品满足标准并推广到汽车外饰系统[81] - 薄壁吹塑级别热塑性动态硫化橡胶完成配方及工艺改善,部分客户正在对比验证[84] - 超疏水TPV完成配方开发和测试,表界面水接触角达120 - 180℃,浸入水中1h后水残留量≤0.01g/cm²,部分客户对比验证[85] - 交联聚酯类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材料正在配方开发和内部测试,部分客户对比验证,材料可用于多领域[87] - 无卤阻燃抗静电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完成配方开发和内部测试,阻燃等级V - 0,体积电阻率降至107Ω~108Ω,部分客户对比验证[89] - 抗菌防霉PC/ABS合金完成配方开发和内部测试,部分客户对比验证,可拓展家电等零部件应用[90] - 发光二极管白色支架材料已满足客户需求,可提升高温材料竞争力,拓宽应用市场[92] - 医用真空采血管盖材料已稳定供货,可拓宽公司产品到医疗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93] -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件已成熟应用于多领域,掌握多种成型及装配技术,服务高端客户群体[95] 现金流情况 - 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1365984568.22元,同比增长4.63%,现金流出小计1369529398.48元,同比增长7.17%,现金流量净额 -3544830.26元,同比下降112.79%[97] - 2023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76977338.87元,同比增长65.61%,现金流出小计312237704.15元,同比增长197.24%,现金流量净额 -235260365.28元,同比下降301.72%[97] - 2023年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645866574.19元,同比增长86.23%,现金流出小计404089286.71元,同比增长13.3
南京聚隆(300644) - 2023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