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业绩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10.81亿元,同比增长4.08%[2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894.31万元,同比增长6.82%[2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7396.68万元,同比下降3.86%[2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209.77万元,同比下降30.55%[21] - 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0.81亿元,利润总额为9751万元,整体毛利率为23.50%[75] - 2021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8%,其中技术服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75.87%[77] - 2021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210万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36%[75] - 第四季度营业收入达3.31亿元,为全年最高季度表现[2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36%,同比下降2.85个百分点[21] - 基本每股收益0.67元/股,同比下降14.10%[21] 成本和费用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3.59%至3605.60万元[90] - 财务费用同比下降156.12%至-32.90万元,主要因有息借款规模减少[90] - 环境修复业务分包成本占比最高达69.12%,金额5.71亿元[84] - 环境修复业务直接材料成本同比下降3.40%至9646.33万元[84] 业务表现 - 公司2012-2017年获得66例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合同金额37.5亿元,项目数量和合同金额均排名第一[35] - 天津农药厂修复项目为国内单标段最大项目,中标合同金额17.27亿元人民币[35] - 广钢地块修复项目中标金额4.399亿元,涉及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1730立方米和复合污染土壤182476立方米[36] - 四川会东县农田土壤改良项目中标额约2.16亿元,治理受重金属污染农田面积3827.5亩[37] - 连云港徐圩新区土壤改良项目面积2400余亩[37] - 北京广华新城项目合同金额总计4.8亿元,云龙磷矿矿区修复治理项目中标金额3.33亿元,海豚橡胶地块修复治理项目中标金额3.17亿元[38] - 公司成立15年完成近300余例污染场地修复项目,覆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39] - 2021年修复工程项目金额排名中,公司承接总金额位列前茅[39] - 公司承接天津农药厂修复项目中标金额17.27亿元,为业内大体量项目[69] - 广钢地块修复项目中标金额4.399亿元,北京广华新城项目合同金额4.8亿元[69] - 云龙磷矿矿区修复治理项目中标金额3.33亿元,海豚橡胶地块修复治理项目中标金额3.17亿元[69] - 节能环保工程类新增订单总额10.81亿元,其中EPC订单4.20亿元,其他订单6.61亿元[82] - 节能环保工程类期末在手订单总额13.63亿元,其中EPC订单6.61亿元,其他订单7.02亿元[82] - 天津农药厂重大订单金额7.48亿元,累计确认收入3.73亿元,回款金额8.50亿元[82] - 业务覆盖土壤地下水修复及水环境矿山生态修复[59] 地区收入 - 2021年华北地区收入占比58.69%,但同比下降17.33%;华东地区收入占比18.67%,同比增长26.37%[78] - 华南地区收入同比激增5570.01%,从176万元增至9988万元[78] 技术研发与创新 - 公司技术成果"钢铁冶炼场地复合污染土壤耦合修复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0] - 土壤与地下水修复连续管式原位注入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1] - 2017年三项技术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认证 两项入选国家级实用技术名录[41] - 2018年四项技术/装备入选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名录 数量居当年参评单位之首[41] - 2019年一项技术获北京市认证 四项技术及三项工程入选国家级名录 数量再居首位[42] - 2020年七项技术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认证 两项入选国家级名录[43] - 2021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44] - 公司累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8项 市级1项 行业级5项[45] - 参编行业标准及规范19项 含已发布行业标准2项 地方标准1项 团体标准4项[47] - 主导编制国内首项热脱附技术规范《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原位热脱附》(HJ1165-2021)[47] - 参与编制基础性技术导则《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HJ 25.6-2019)[47] - 公司技术研发人员166人占全体员工37.47%[48] - 技术研发人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82.53%[48] - 公司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5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占近三分之二[49] - 公司累计获得境内外专利授权154项其中发明专利55项含国际发明专利6项[49] - 2021年度公司授权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含1项国际专利[49] - 公司在审专利申请104项其中发明专利100项含国际发明专利17项[49] - 公司牵头建设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领域唯一国家工程实验室并于2020年12月通过CNAS认证[49][50] - 公司参与的"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点专项中成功申报10余个项目/课题[49] - 2021年公司获得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创新研发类A类科研资助[50] - 公司建立智慧工地系统实现扬尘噪声恶臭实时监测与管控[50] - 技术与研发人员166人占全体员工37.47%[66] - 技术研发人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82.53%[66] - 累计获得境内外154项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55项[68] - 在审专利申请共104项其中发明专利100项[68] - 拥有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67] - 技术研发团队79人获中高级及以上职称[66] - 研发人员本科28人硕士126人博士11人[66] - 国际发明专利授权6项在审17项[68] - 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44.74%至110人[93] - 研发人员数量占比提升7.94个百分点至24.83%[93] - 硕士学历研发人员同比增长62.90%至101人[93] - 30岁以下研发人员同比增长62.96%至44人[93] - 研发投入金额为6224.52万元人民币[93]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76%[93] - 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为293.43万元人民币[93] - 资本化研发支出占研发投入比例为4.71%[93] - 资本化研发支出占当期净利润比重为3.32%[94] - 2021年研发投入较2020年增长1.56%[93] - 参编标准、指南、工法等19项,其中已发布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4项[74] 资产与负债 - 资产总额增长21.19%至25.03亿元[2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增长45.86%至10.49亿元[21] - 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7.8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10.49亿元[75] - 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例同比上升0.84个百分点至13.39%[100] - 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同比下降4.54个百分点至18.28%[100] - 合同资产同比增长26.5%至11.81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上升2.31个百分点[100]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金额9500万元,资金来源为募集资金[103][107] 现金流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30.55%至5209.77万元[95] - 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同比激增619.24%至2.95亿元,主要由于使用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95][101]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同比增加477.80%至4.33亿元[95] -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同比增长98.92%至3.13亿元,主要由于收到募集资金[95][96] 募集资金使用 - 募集资金总额2.63亿元,已累计使用1.37亿元,尚未使用1.26亿元[109] - 修复中心建设项目投资进度23.73%,累计投入3322.5万元[110] -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承诺投资额1,122.43万元,实际投入444.26万元,投资进度39.58%[111] - 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承诺投资额11,212.69万元,实际投入9,981.51万元,投资进度89.02%[111] - 承诺投资项目总额26,335.12万元,实际投入13,748.27万元[111] - 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的自筹资金2,462.53万元[112] - 公司使用不超过2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截至期末实际使用9,500万元[112]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聚焦四大核心业务:土壤污染防治系统解决方案、修复产业协同解决方案、资源再生解决方案和智慧环境管理解决方案[120] - 公司以长江经济带、珠三角为重点区域推进棕地再生模式[122] - 构建矿山修复+生态管控(在产矿山)和矿山修复+产业导入(废弃矿山)双模式[122] - 布局土壤改良技术体系,重点关注工矿用地、未利用地和盐碱地修复复垦[123] - 2022年将加速落地污染土壤、污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大运营服务利润贡献[126] - 公司通过战略配售向核心人员配置股票以强化连接[133] 公司治理与股东 - 公司董事会由9名董事组成包括1名职工董事和3名独立董事[142] - 公司监事会由3名监事组成包括1名职工监事[143] - 公司建立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四个专门委员会[142] - 公司依托财务信息化系统严格预算管理并以项目维度独立建账[129] - 公司通过风险例会定期检查等方式把控在施项目过程风险[129] - 公司逐步搭建投资风险、资金风险、安全风险、人员风险等全方位风险防控体系[129] - 公司加强创新型人才、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营人才等高端人才的引进[129] - 公司继续加强优秀毕业生人才储备并优化人才梯队[130] - 公司推进以人才培养为导向的面向全员的人才引擎工程[130] - 202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出席率100%[153] - 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出席率64.59%[153] - 公司董事及高管持股变动均为0股(常永春、陈德明、李文波、陈德清、蒲逊)[154] - 公司治理状况与监管要求无重大差异[146] - 公司资产完整独立且权属清晰[147] - 人员独立:高级管理人员未在控股股东关联企业兼任除董事/监事外职务[148] - 财务独立:无共用银行账户及资金占用情况[149] - 机构独立:拥有独立办公场所且无合署办公情形[150] - 业务独立:不存在依赖关联方的采购销售或同业竞争[151] 人员变动 - 原常务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徐海珍因个人原因于2021年05月28日解聘[156][157] - 原副总经理程平因工作调动于2021年10月15日解聘[156][157] - 赵鸿雁于2021年05月28日被聘任为董事会秘书[156][157] - 徐宏伟于2021年10月22日被聘任为副总经理[156] - 桂毅于2022年04月21日被聘任为常务副总经理[155][156] - 张流芳于2022年04月20日由职工监事转任职工董事[156] - 李濛于2022年04月20日被选举为职工监事[156] - 原董事、董事长陈德明因工作调整辞去职务[156] - 原董事蒲逊因工作安排调整辞去职务[156] - 报告期内存在董事、监事离任和高级管理人员解聘情况[156] - 徐宏伟于2021年10月22日被董事会聘任为副总经理[158] - 陈德明于2022年1月5日因工作调整离任董事及董事长职务[158] - 常永春于2022年1月21日被股东大会选举为董事并被董事会选举为董事长[158] - 蒲逊于2022年1月30日因工作安排调整离任董事职务[158] - 桂毅于2022年4月20日因内部工作调整不再担任职工董事[158] - 张流芳于2022年4月20日因内部工作调整被职代会选举为职工董事[158] - 李濛于2022年4月20日被职代会选举为职工监事[158] - 桂毅于2022年4月21日被董事会聘任为常务副总经理[158] 高管与董事背景 - 高艳丽自2007年11月起担任公司总经理[168] - 迟晓燕自2021年1月起担任北京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并任公司董事[162] - 桂毅自2022年4月起担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169] - 李书鹏现任公司副总经理并担任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170] - 丛欣江自2017年5月加入公司并现任副总经理[170] - 徐宏伟现任公司副总经理并兼任北京建工环境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171] - 吴渝自2012年10月起担任公司财务总监并兼任多家子公司高管职务[171] - 赵鸿雁自2012年10月起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172] - 陈德清在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担任董事及副总经理并领取报酬[173] - 迟晓燕在北京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并领取报酬[173] - 桂毅兼任天津环投修复董事长(2021年2月起)及南通国盛董事[173] - 王瑞华在京东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独立董事并领取报酬[173] 薪酬与激励 - 独立董事年度固定津贴为8万元人民币[176] - 报告期内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报酬总额为617.5万元人民币[178] - 总经理高艳丽年度报酬总额为85.48万元人民币[177] - 副总经理李书鹏年度报酬总额为65.04万元人民币[178] - 财务总监吴渝年度报酬总额为70.3万元人民币[178] - 职工监事张流芳年度报酬总额为32.45万元人民币[177] - 董事李文波年度报酬总额为90.04万元人民币[177] - 职工董事桂毅年度报酬总额为65.06万元人民币[177] - 原副总经理徐海珍离任报酬总额为36.61万元人民币[177] - 副总经理丛欣江年度报酬总额为64.62万元人民币[178] 董事会与委员会运作 - 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10月22日召开,审议通过包括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在内的3项议案[180] - 公司所有董事本报告期应参加董事会次数均为5次,无缺席情况,其中李文波现场出席5次,陈德明、陈德清、蒲逊、迟晓燕、李广贺、黄张凯各现场出席1次[181] - 董事对公司有关事项未提出异议[182] - 战略委员会在报告期内召开4次会议,内容涉及申请银行综合授信、设立固废危废处置公司及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等[185] - 审计委员会在报告期内召开4次会议,审议内容包括2020年度财务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2021年第一季度财务报表等[185] -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召开1次会议,审议公司高级管理人员2020年度绩效考核执行情况[187] - 提名委员会在报告期内召开2次会议,分别对拟提名的董事会秘书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进行审核[187] - 公司董事出席股东大会次数:陈德明2次,李文波2次,陈德清1次,蒲逊1次,迟晓燕2次,桂毅2次,王瑞华1次,李广贺1次,黄张凯2次[181] - 公司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在报告期内共召开11次会议[185][187] - 公司申请增加银行综合授信额度议案在2021年被多次审议,包括8月20日和10月22日的战略委员会会议[185] 员工结构 - 公司报告期末在职员工总数443人,其中母公司396人,主要子公司47人[189] - 公司生产人员158人,占比35.7%;销售人员50人,占比11.3%;技术人员166人,占比37.5%[189][190] - 公司员工教育程度:博士研究生及以上11人(2.5%),硕士研究生181人(40.9%),大学本科170人(38.4%)[190] - 公司财务人员26人,占比5.9%;行政人员43人,占比9.7%[190] - 公司大学专科及以下学历员工81人,占比18.3%[190] - 公司报告期需承担费用的离退休职工人数为0人[189] - 公司报告期共组织培训72场,累计培训1688人次[192] 利润分配 - 公司总股本为142,656,479股[6] - 利润分配预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5元(含税)[6] - 公司现金分红政策要求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度实现可分配利润的30%[193][194] - 公司2020年度权益分派以总股本142,656,479股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58元人民币[199] - 公司2020年度共计派发现金22,539,723.68元[199]
建工修复(300958)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