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为6.2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9%[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076.0万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132.03%[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5120.6万元人民币,同比改善77.39%[30] - 基本每股收益为0.32元/股,同比增长131.68%[30]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98%,同比提升15.73个百分点[30] - 第四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4亿元人民币,显著改善季度业绩[32] - 营业收入扣除后金额为6.18亿元人民币,主要扣除销售材料收入548.4万元[30] - 公司2022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为6000万元[3] - 公司合并报表净利润约6000万元[107] - 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9%至6.24亿元,其中智能交通行业收入增长21.53%至2.70亿元,ETC相关收入增长19.59%至2.66亿元[116] - 交运设备行业收入下降10.07%至3.34亿元,AFC设备类收入下降14.28%至2.84亿元[116] - 境外收入大幅增长138.79%至4529万元,境内收入微增0.67%至5.79亿元[116] - 热管理设备作为新业务板块,实现收入1966万元,毛利率达48.98%[116][119]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65.21%,管理费用下降188.20%,研发费用下降59.23%,财务费用下降70.6%[112]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65.21%至38.02百万元,主要因ETC后装业务销量及售价大幅下降[132] - 管理费用同比下降188.20%至58.02百万元,主要因上年度业绩对赌冲回超额奖励[132] - 研发费用同比下降59.23%至56.02百万元,因产品成熟且管理层调整经营模式[132] - 交运设备类(AFC)直接材料成本同比下降12.10%至176.17百万元,占营业成本比重71.70%[127] - 智能交通类(ETC)直接材料成本同比上升41.13%至187.18百万元,占营业成本比重89.21%[127] - 资产减值损失发生1800万元,主要因原材料和合同资产减值计提[113] - 信用减值损失增加130.67%,因应收账款账龄增加导致坏账准备计提增加[112] - 资产减值损失为-1855.84万元,占利润总额-29.21%,因存货及合同资产减值[140] - 信用减值损失为-4883.57万元,占利润总额-76.87%,因计提往来款坏账准备[140] 非经常性损益 - 因聚利科技原股东业绩补偿影响净利润8236万元[3] - 聚利科技原股东业绩补偿金额约1.02亿元[14] - 2022年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为126,804.27元,较2021年增长270.2%[36] - 2022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11,044,104.23元,较2021年下降68.8%[36] - 2022年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投资收益为20,184,207.73元,较2021年增长163.2%[36] - 2022年其他营业外收支净额为101,734,528.20元,主要包含业绩承诺补偿1.02亿元[36] - 2022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为111,966,262.62元,较2021年增长204.5%[37] - 聚利科技业绩赔偿影响净利润约8236万元[107] - 投资收益为593.19万元,占利润总额9.34%,主要来自权益法核算投资及理财产品[140] -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1164.42万元,占利润总额18.33%,主要来自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40] - 营业外收入为11023.96万元,占利润总额173.52%,其中1.02亿元为业绩赔偿款[140] AFC业务表现 - AFC业务营业收入3.33亿元,净利润约1900万元[3] - AFC业务储备订单约10.7亿元[3] - AFC业务营业收入实现3.33亿元[107] - AFC业务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约1900万元[107] - AFC储备订单约10.7亿元[107] ETC业务表现 - ETC业务营业收入约2.7亿元,亏损3918万元[3] - ETC业务毛利率低至20%以下[4] - 公司批量出货约80万台前装ETC产品[8] - ETC业务营业收入约为2.7亿元[108] - ETC后装产品毛利率下降至20%左右[108] - ETC销售前装产品80万只[108] - ETC产品OBU销售量增长69.99%至330.55万只,RSU销售量下降68.81%至1643只[120][121] - 毛利率变化显著:智能交通行业毛利率上升5.98个百分点至22.39%[119] 热管理业务表现 - 热管理设备作为新业务板块,实现收入1966万元,毛利率达48.98%[116][119] - 公司热管理产品配套中车吉利比亚迪等主机厂[81] - 公司热管理产品应用于新能源车储能及轨道交通领域[81] 现金流表现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592.6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8.40%[30]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流入3592.62万元,投资活动净流入644万元,筹资活动净流出1779万元[11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592.62万元,同比下降78.40%[137]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44.01万元,同比改善104.64%[137]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779.59万元,同比改善78.61%[137]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2496.69万元,同比改善144.82%[137] 资产和投资活动 - 交易性金融资产较年初下降24.51%[109] - 公司收购浙江国创热管理科技51.01%股权,购买成本47.90百万元,购买日至期末产生净利润1.86百万元[128] - 对浙江国创热管科技有限公司增资1700万元,持股51.01%,本期投资盈亏186.13万元[148] - 报告期投资额39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0%[146] - 聚利大厦自建项目总投资额为103,184,290元,累计实际投入138,824,170.83元,超出预算34.5%[151] - 聚利大厦项目投资进度为92.83%[151] - 聚利大厦项目预计收益为50,000,000元,但截止报告期末实际实现收益为0元[151] - 公司2021年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募集资金总额115,850,000元[155] - 本期已使用募集资金总额33,950,000元,累计使用募集资金总额111,900,000元[155] - 节余募集资金5,558,500元已用于日常经营[157] - 收购北京聚利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承诺投资总额90,000,000元,实际累计投入81,900,000元,投资进度91.00%[158] - 补充流动资金项目承诺投资总额30,000,000元,已全部投入完成[158] - 公司使用募集资金8190万元人民币置换预先投入募投项目的自筹资金[160] - 公司向北京聚利科技汇款3000万元人民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归还银行借款[160] - 公司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募集资金12000万元人民币支付发行费415万元人民币[160] - 公司累计投入募集资金项目11190万元人民币并取得理财收益160.85万元人民币[160] - 公司节余募集资金555.85万元人民币于2022年8-9月用于日常经营[160] 研发活动 - 研发人员数量241人,同比减少7.31%[135] - 研发投入金额5601.66万元,同比减少59.23%[135]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8.98%,同比下降14.16个百分点[135] - 30岁以下研发人员62人,同比减少55.07%[135] - 硕士学历研发人员12人,同比减少14.29%[135] - 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0元,资本化率为0%[135] - 公司拥有约160名研发技术人员及项目管理人员[66] - 公司已取得31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外观设计专利和47项软件著作权[66] - 公司拥有多项专利及资质证书专利申请数持续上升[78] 子公司聚利科技表现 - 聚利科技2022年末应收账款为4.2亿元,平均账龄3年以上[9] - 北京聚利科技2022年净利润亏损3957.8万元人民币[167] - 北京聚利科技2022年营业收入为2.7亿元人民币[167] - 北京聚利科技总资产为9.98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为7.92亿元人民币[167] - 北京聚利科技账户可随时支取现金超1亿元人民币[168] - 聚利科技是首批通过交通部ETC产品检测的三家企业之一[67] 市场与行业趋势 - 2022年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1条,新增运营里程847公里[44] - 2022年12月新增运营里程227.8公里,新增5条线路及6个运营区段[44] - 国家政策推动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要求加快"四网融合"[43] - 中小运量新型轨道交通制式在二三线城市持续涌现[42] - 2022年上海地铁客运量达2.279亿人次,进站量1.255亿人次,客运周转量205.92亿人公里[46] - 2022年北京地铁客运量达2.262亿人次,进站量1.243亿人次,客运周转量216.91亿人公里[46] - 2023年中国预计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898.22公里,新增车站556座[46] - 2025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预计突破1.3万公里[46] - 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预计2023年突破4000亿元,年增速超10%[47] - 2019年末汽车ETC安装量达2.03亿辆,占汽车保有量85%[51] - 中国汽车年ETC安装量约3000万辆[51] - 2026年OBU市场需求规模预计达109.1亿元[52] - 2023-2025年中国汽车销量年增长率预计4%[52] - 2020年7月起新车型需选装ETC车载装置[53] -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55] - 2023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计976万辆同比增长49%[55] -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单车价值量约7000元较传统汽车2300元显著提升[55] -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规模预计683亿元[55] - 2020-2023年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复合增长率约93%[55] - 2022年前三季度新型储能装机规模6.66GW同比增长78%[56] - 新型储能占储能总装机规模13.2%[56] - 预计2025年中国电化学储能装机量达55GW[56] - 储能温控技术要求电芯进出口温度精度为±3℃[58] - 2022年中国内地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102.32公里新增车站649座[171] 产品与技术能力 - ETC产品具备有效抑制邻道干扰功能和OBU零唤醒功能[67] - ETC产品细分应用领域包括高速公路ETC、多车道自由流ETC及停车场ETC[67] - OBU产品采用低功耗设计和太阳能电池补电技术能连续使用5年以上[70] - OBU产品具有防拆卸功能及电池电压检测功能[70] - RSU设备可适应正常ETC车道、超宽ETC车道及ETC/MTC混合车道等工程要求[71] - RSU产品通过软硬件措施有效解决邻道干扰和跟车干扰问题[71] - 公司ETC产品市场份额约占行业85%以上[80] - 汽车ETC安装量达2.03亿辆占汽车保有量85%[80] - 公司ETC产品具备抑制邻道干扰及OBU零唤醒功能[78] - 公司产品分为JLST-02型JLST-03型JLST-03B型RSU[72] 客户与销售模式 - 公司获得本田长城安徽大众等二十余家整车厂定点[79] - 公司销售模式以政府招投标和银行第三方机构为主[73] - 公司采用自主生产与委托外协厂商相结合生产模式[76]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合计288.42百万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46.23%[130] - 第一大客户销售额126.02百万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20.20%[130]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合计59.57百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15.55%[130] - 公司销售模式以直营配套为主,经销为辅,结合网络销售[87] - 公司客户包括中国中车、吉利集团、比亚迪、CATL等知名企业[92] - 与KML联合中标香港地铁项目金额达441,564,788港币[98] - 与香港地铁签订重大合同总金额28.38百万美元,本期确认销售收入406.8千美元,累计确认406.8千美元,应收账款回款406.8千美元[125]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公司召开4次董事会会议[182] - 董事会成员由7名变为6名[182] - 公司召开4次监事会会议[183] - 公司召开4次审计委员会会议[182] - 公司召开1次提名委员会会议[182] - 公司召开1次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会议[182] - 公司召开1次年度股东大会[181] - 2021年度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32.39%[196] - 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亮持有公司股份53,414,000股[197] - 董事范丽娜持有公司股份111,428股[197] - 副总经理徐剑平持有公司股份1,293,600股[197] - 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蔡红梅持有公司股份413,437股[197] - 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合计持股55,228,865股[197] - 公司资产完全独立运营且权属清晰[190] - 公司人员完全独立于股东单位[191] - 公司财务独立并设有独立银行账户[192] - 公司机构独立且职能部门完全分开运营[193] - 独立董事高杉于2022年2月18日离任[199] - 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亮自2011年7月任职至今[200] 财务健康状况 - 公司资产负债率为32%[6] - 资产总额为23.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3%[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5.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6%[30] - 货币资金期末余额3.05亿元,占总资产13.11%,较期初增加1.01个百分点[141][142] - 存货期末余额3.98亿元,占总资产17.14%,较期初下降4.92个百分点[142]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2.68亿元,占总资产11.54%,较期初下降4.15个百分点[142][144] - 公司整体资产负债率不足32%[99] 业务运营与全球布局 - 公司主营AFC系统、ETC产品及热管理系统三大业务板块[40] - 公司主营轨道交通AFC系统、道路交通ETC及热管理系统设备三大业务[59] - 公司业务覆盖全国20多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印度、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多个海外国家[66] - 公司拥有超过15年的行业经验[95] - 公司产品销往中国、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多个国家[92] - 在全国建立百余家服务站或售后服务网点[91] - 公司通过汽车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和IATF16949认证[91] - 公司采用自主生产与委托外协厂商相结合的生产模式[89] - 公司产品通过3C、CE、CB、UL等国内外权威认证[95] - 公司年产值将达到5000台套[97] 未来业绩指引 - 传统ETC业务目标销售额1.5亿元人民币[175] - ETC业务目标维持20%以上毛利率[175] - 前装ETC销售量目标1.5亿元人民币[175]
华铭智能(300462) - 2022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