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营业收入83,468.04万元,同比增长9.48%[2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755.22万元,同比下降12.30%[2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328.50万元,同比下降24.02%[21] - 公司2021年销售收入为83,468.04万元,较2020年增长9.48%[30] - 营业利润14,370.61万元,同比下降19.18%[112]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3,755.22万元,同比下降12.3%[113] - 基本每股收益2.84元,同比下降29.88%[22] - 稀释每股收益2.82元,同比下降30.37%[2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2.34元,同比下降39.22%[22] - 产品销售毛利率29.13%,同比减少0.81个百分点[119] - 技术开发收入3,412.12万元,同比下降44.76%,但毛利率74.93%[114][119] - 直销模式营业收入83,468.04万元,同比增长9.48%,但毛利率同比下降2.18个百分点至31%[12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12.12%,同比增加5.90个百分点[22] - 研发费用为10,116.74万元,同比增长113.38%[31][32] - 研发投入总额为10,116.74万元,同比增长113.38%[75]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2.12%,同比增加5.90个百分点[75] - 研发费用同比大幅增长113.38%至10,116.74万元,主要因研发人员及设备增加[129]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2.96%至2,559.13万元,主要因业务招待费及广告宣传费增加[129] - 主营业务成本中产品销售成本56,735.41万元(占比98.51%),同比增长15.57%[124] - 技术开发成本同比减少53.90%至855.39万元,占成本比例降至1.49%[124] - 股权激励相关费用增加1,860.29万元[76] - 股权激励费用为1860.29万元[88] - 报告期确认股份支付费用21.29百万元[188]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现金流和资产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138.16万元,同比增长566.53%[2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40,642.26万元,同比增长255.25%[21] - 总资产176,662.12万元,同比增长132.51%[2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138.16万元,同比增长566.53%[114][115]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8,255.34万元,主要因使用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114][116]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4,135.51万元,主要因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收到募集资金[114][116]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138.16万元,同比大幅增长566.53%[131] - 货币资金大幅增加至11.4681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从3.68%升至6.49%,主要因IPO成功募集资金[132] - 交易性金融资产显著增长至74.336868亿元,占总资产42.08%,系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所致[132] - 应收款项融资达10.786667亿元,同比增长36.73%,因客户票据结算增加及减少优质银行票据贴现[132] - 存货增至17.25734亿元,同比增长34.68%,占总资产9.77%,因疫情下加大备货力度[132] - 合同资产大幅上升至4.67068亿元,同比增长118.54%,因业务扩大及客户上调质量保证金[132] - 在建工程激增至2.56409亿元,同比增长629.08%,因实施募投项目购置新设备及产线[132][134] - 短期借款降至3.00399亿元,同比减少53.63%,占总资产1.70%,因IPO后资金状况优化[132] - 应收款项融资从78,890,498.78元增长至107,866,672.01元,增幅36.73%[28] 非经常性损益和政府补助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11,040,753.86元,较2020年5,105,267.68元增长116.25%[25] -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及处置收益为17,171,643.40元[25] -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为24,267,231.64元,较2020年7,751,450.64元增长213.06%[26] - 结构性存款及其他理财产品收益为1,625,567.91元[28] -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为-74,423.84元[25] - 交易性金融资产明细显示银行结构性存款理财占74.336915694亿元,权益工具投资57.5945万元[139] 业务线表现:产品与技术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发动机管理系统(EMS)、发电机控制单元(GCU)、整车控制器(VCU)等[11] - 公司技术应用涵盖缸内直喷(GDI)、涡轮增压、排气再循环(EGR)等发动机关键技术[11][12]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发动机管理系统、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三大系列[37] - 公司推出的汽油车4G版本T-BOX正式量产并成为主推产品之一[37] - 发动机管理系统按燃料分为汽油EMS和两用燃料EMS 按车型分为汽车EMS与摩托车EMS[37] -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包括VCU和MCU[37] -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包括EMS、MCU、GCU和VCU[37] - T-BOX产品具有汽车定位、程序升级、远程OBD诊断、远程控制和远程排放监控等功能[37] -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新车型匹配开发阶段的技术服务收入和电控系统产品的销售收入[40] - 公司技术服务收入确认时点为完成项目标定后出具结题报告并经客户会签确认[40] - 公司ECU/VCU/MCU/GCU/T-BOX等硬件自主设计生产和组装 芯片等原材料外部采购[41] - 公司根据客户订单组织生产 整车厂一般当月下达次月订单及未来2个月预测计划[42] - 纯电动领域销售VCU 16,318套和MCU 1,541套[35] - 公司2021年累计销售VCU 16,318套和MCU 1,541套[59] - 2021年公司累计销售VCU 16318套、MCU 1541套[98] - ECU产品销售量643,442件,同比增长8.72%,库存量同比下降40.07%[121] - 公司重点发展缸内直喷EMS技术、混合动力控制技术及兼容自动变速箱、车体电子控制系统、辅助驾驶系统、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等电控技术[142] - 公司通过MCU和GCU大规模产业化形成规模化采购优势以降低纯电动车MCU产品采购成本[143] - 公司在EMS和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领域形成市场规模优势使车规级芯片采购成本相对较低[143] -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GDI乘用车、电动车VCU和MCU、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T-BOX领域[144] - 公司遵循先小批量验证再规模化投产的新技术产业化顺序[142] - 公司坚持从非主流市场做起的国产化路径按照低端高端边缘核心的产业化规律[142] - 公司通过产业化验证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逐步进入一线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乘用车市场[142] 研发投入与项目 - 研发人员数量从286人增长至428人,增长49.65%,占员工总数70.16%[31] - 研发费用增加3,515.27万元用于GDI乘用车和电动车VCU/MCU等项目[76] - 软件数据优化项目累计投入6,669.19万元,目标售后PPM低于50[79] - 国六平台项目累计投入2,955.45万元,功能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79] - 国六车型标定项目期内投入资金723.9万元,累计投入2765.4万元[81] - 混动平台项目期内投入资金741.09万元,累计投入1606.41万元[81] - T-BOX平台项目期内投入资金727.9万元,累计投入838.05万元[83] - MCU平台项目期内投入资金503.77万元,累计投入986.44万元[83] - 排放油耗法规预研项目期内投入资金227.21万元,累计投入368.88万元[83] - 公司GDI平台项目投入资金385.48万元和585.92万元[87] - 摩托车EMS平台项目投入资金253.55万元和1118.57万元[87] - VCU平台项目投入资金253.97万元和428.86万元[87] - 摩托车车型标定项目投入资金27.9万元和987.1万元[87] - 国五车型标定项目投入资金34.95万元和1111.55万元[88]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428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70.16%[91]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5713.14万元,平均薪酬为15.18万元[91] - 研发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3.36%(314人)[91] - 30岁以下研发人员占比51.17%(219人)[91] -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专利权39项和软件著作权38项[71] - 2021年公司发明专利获得11个,软件著作权获得38个[73] - 公司新增聘任5名核心技术人员(石奕、王杰、魏胜峰、连长震、苟菁)[168] 技术与创新进展 - 公司采用WLTC工况测试,该工况比NEDC工况更接近实际道路驾驶工况[12] - 公司业务涉及国六排放标准实施,重点区域自2019年7月1日起提前实施国六B阶段标准[12] - 公司EMS软件平台底层程序除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和电机控制器产品外,报告期内其他产品销售收入均使用该技术[63] - 公司进气效率模型控制策略应用于国五排放的汽油、汽油与CNG两用燃料产品销售收入中绝大部分机械节气门EMS及全部摩托车EMS产品[63] - 公司扭矩模型控制策略应用于三款国五车型,所有国六产品以及混合动力车型技术开发收入[63] - 公司VVT/DVVT/VVL控制模型控制策略应用于部分国五车型和大部分国六车型销售[63] - 公司涡轮增压控制策略应用于两款国五车型和多款国六车型销售[63] - 公司EGR控制策略应用于近一半国六车型销售[63] - 公司OBD控制策略应用于除纯电动车外的所有车型[63] - 公司自主研发的定速巡航控制策略应用于多款国六排放车型[64] - 公司单ECU两用燃料硬件设计及控制策略应用于所有开发的两用燃料汽车[64] - 公司宽域氧传感器控制策略应用于所有开发的国六车型[64] - 公司GPF再生控制策略应用于部分国六车型[64][65] - 公司抗电磁干扰技术应用于所有开发车型[65] - 公司电机控制器技术应用于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型中的电机控制器和发电机控制器[65] - 公司整车控制器技术应用于所有销售的纯电动车[65] - 公司一款使用阿特金森发动机管理系统的发动机标定已完成并正在进行整车试验[65] - 公司一款增程式电动车已经销售[65] - 研发的48V微混系统一款车完成标定[66] - 一款增程式电动车已经销售,多款增程式电动车在标定中[66] - 多款搭载缸内直喷发动机的乘用车项目正在标定中[66] - 一款使用低压EGR技术的缸内直喷发动机即将开展标定[66] - 一款使用球阀式电子节温器控制技术的缸内直喷发动机即将开展标定[66] - 几款使用智能发电机控制技术的乘用车项目即将开展标定[66] - 一款使用HECU混合动力域控制器集成控制技术的增程器项目正在标定中[66] - 新能源车TBOX、重型车TBOX、汽油车TBOX均使用了远程OTA技术[66] - 车联网监控平台使用终端接入系统技术[66] - EMS软件平台底层程序采用专用时间任务处理模块,不占用CPU资源,系统响应及运算速度快,喷油及点火控制精度高[68] - 涡轮增压控制策略采用前馈加PID闭环控制算法,提升控制精度和系统鲁棒性[69] - EGR控制策略基于阀开度和压差模型计算流量,修正后准确率高达实时要求,有效降低油耗和排放[69] - OBD控制策略满足多项诊断要求,点火线路故障诊断采用电压反馈策略,覆盖初级和次级线路,诊断范围大且可靠性高[69] - 定速巡航控制建立车速预测和目标模型,结合PI算法和坡度估算,提升巡航车速控制精度[69] - 单ECU两用燃料硬件集成两种燃料输入输出模块,支持两套控制策略和标定数据,满足排放法规[69] - 宽域氧传感器控制采用加热控制和λ基准值校验技术,通过PID闭环和自学习控制减少排放[69] - GPF再生控制策略基于碳烟排放模型或压差估算,结合行驶里程和燃油消耗评估再生需求,可靠性高[69] - ECU硬件设计采用压敏电阻、TVS二极管和高频滤波电容等EMC抑制元器件,满足多项电磁兼容性法规[69] - 电机控制器技术开发变载频控制、过调制算法等核心算法,提高电机和MCU效率,硬件包含三级IGBT过流保护[69] - 整车控制器硬件采用ISO26262功能安全主控平台,软件采用AUTOSAR架构,支持纯电动和混动应用[69] - 自动启停控制策略在NEDC工况下降低油耗5%[70] - P1混动方案相比燃油版本油耗降低15%[81] - 増程混动车型计划2022年下半年批量装车[81] - 4G TBOX在国六汽油车上批量生产[83] - 新能源4G TBOX在多款电动车上批量生产[83] - 30kW电机控制器平台已在多款车型批量装车[83] 市场与行业环境 -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长159.5%和157.5%[47] - 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47] - 传统能源乘用车新车百公里油耗2025/2030/2035年目标为5.6/4.8/4L[45] - 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比例目标分别为20%、40%和50%以上[47] - 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目标2028年达峰,2035年较峰值下降20%以上[45] - 国六排放法规RDE测试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53] -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规定2023年1月1日起WLTC工况替代NEDC工况[54] - 电控系统行业被博世、大陆、电装、德尔福等跨国公司主导[50] - 电控系统研发到产业化周期漫长且技术壁垒高[49] - 整车厂更换电控系统供应商需重新开发标定并通过国家检测[51] -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长159.5%和157.5%[60] - 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60] - 到2025年中国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目标超过50%[61] - 到2025年C-V2X终端新车装配率达50%[61] - 到2030年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目标超过70%[61] - 到2030年HA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比目标达20%[61] - 2021年全国纯电动汽车产量为294.2万辆,同比增长1.7倍[97] - 2021年全国汽车销量为2627.5万台,同比增长3.8%[109] -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市场份额较低的商用车N1车型和交叉型乘用车[100] - 公司面临纯电动汽车对传统燃油车替代风险[98] - 全球芯片供应紧张对公司芯片采购持续性带来风险[111] 公司治理与股东信息 - 公司202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5] -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的状态为"否"[4] - 公司已获得中汇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5] - 公司确认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7] - 公司确认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8] - 公司确认不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年度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情况[8] - 公司2020年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效期至2023年底[70] - 公司享受15%所得税优惠税率及嵌入式软件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108] - 设立全资子公司北京菱控,注册资本500万元,报告期净利润3.07万元[124] - 公司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于2021年2月18日召开共审议通过9项议案[148] - 公司2021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于2021年8月5日召开共审议通过4项议案[148] - 公司2021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于2021年9月13日召开共审议通过1项议案[148] - 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和平持股13,397,369股且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877,285股[154][156] - 董事兼副总经理吴章华持股3,553,474股且通过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持有300,095股[154][156] - 核心
菱电电控(688667)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