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营业收入83,468.04万元同比增长9.48%[21] - 公司2021年销售收入为83,468.04万元,较2020年增长9.48%[30] - 营业利润14,370.61万元,同比下降19.18%[11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755.22万元同比下降12.30%[21]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3,755.22万元,同比下降12.3%[11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328.50万元同比下降24.02%[21] - 基本每股收益2.84元同比下降29.88%[22] - 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55.90万元显著低于其他季度[23] - 主营业务毛利率31%,同比下降2.18个百分点[118] - 产品销售收入80,055.91万元,同比增长14.26%[113][118] - 技术开发收入3,412.12万元,同比下降44.76%[113][118] - 直销模式营业收入83,468.04万元,同比增长9.48%,但毛利率同比下降2.18个百分点至31%[119]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主营业务成本56,735.41万元,同比增长15.57%,占总成本比例98.51%[123] - 技术开发成本855.39万元,同比大幅下降53.9%,占总成本比例降至1.49%[123] - 研发费用10,116.74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13.38%[113] - 公司2021年研发费用为10,116.74万元,同比增长113.38%[31] - 研发费用10,116.74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13.38%,主要因研发人员及设备增加[128] - 销售费用2,559.13万元,同比增长42.96%,主要因业务招待费及广告宣传费增加[128] - 财务费用为-159.57万元,同比大幅下降132.85%,主要因利息收入增加及贴现支出减少[128] - 研发投入总额为101.1674百万元,同比增长113.38%[75]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2.12%同比增加5.90个百分点[2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2.12%,同比增加5.90个百分点[75] - 费用化研发投入达101.1674百万元,资本化研发投入为0[75] - 研发费用增加因GDI乘用车、电动车VCU/MCU等领域投入及股权激励费用[76] - 2021年公司售后服务费为957.10万元[10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现金流和资产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138.16万元同比增长566.53%[2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138.16万元,同比增长566.53%[11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138.16万元,同比增长566.53%,主要因票据到期托收增多[130]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8,255.34万元,主要因闲置资金现金管理[113][115]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4,135.51万元,主要因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13][11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40,642.26万元同比增长255.25%[21] - 总资产176,662.12万元同比增长132.51%[21]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18%同比减少37.22个百分点[22] - 货币资金大幅增加至11.47亿元,较上期增长310.16%,主要因IPO成功募集资金[131] - 交易性金融资产达74.34亿元,占总资产42.08%,系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131] - 应收款项融资从78,890,498.78元增长至107,866,672.01元,增幅36.73%[28] - 应收款项融资增至1.08亿元,同比增长36.73%,因客户票据结算增加及减少票据贴现[131] - 存货增长至1.73亿元,同比上升34.68%,因疫情背景下加大备货力度[131] - 合同资产大幅增至4670.68万元,同比增长118.54%,因客户上调质量保证金[131] - 在建工程增至2564.09万元,同比增长629.08%,因实施募投项目购置设备及产线[131][133] - 短期借款减少至3003.99万元,同比下降53.63%,因IPO后资金状况优化[133] - 2021年末公司应收账款净额为27,623.27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3.09%[106] -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合计8.51亿元,含应收款项融资1.08亿元及交易性金融资产7.43亿元[138] - 应交税费减少至928.01万元,同比下降44.14%,因利润下降及研发加计扣除影响[133] - 受限资产包括货币资金39.23万元、应收票据317.14万元及应收款项融资3119.64万元,均用于票据质押[134]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销售VCU 16,318套,MCU 1,541套[35] - 公司2021年累计销售VCU 16,318套[59] - 公司2021年累计销售MCU 1,541套[59] - 公司2021年累计销售VCU 16,318套、MCU 1,541套[97] - 公司提供发动机管理系统、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三大系列产品[37] - 公司推出的汽油车4G版本T-BOX正式量产并成为后续主推产品之一[37] - 发动机管理系统按燃料分为汽油EMS和两用燃料EMS按车型分为汽车EMS与摩托车EMS[37] - 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包括VCU和MCU[37] - 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包括EMS、MCU、GCU、VCU[37] - T-BOX与EMS配合具有汽车定位、程序升级、远程OBD诊断、远程控制、远程排放监控等功能[37] -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新车型匹配开发阶段的技术服务收入及开发成功后电控系统的销售收入[40] - 公司根据客户订单组织生产整车厂一般当月下达次月订单及未来2个月的预测计划[42] - 公司ECU产品销售量643,442件,同比增长8.72%,但生产量597,788件同比微降0.12%[120] -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市场份额较低的商用车N1车型和交叉型乘用车[99] - 纯电动汽车产量快速增长对公司传统汽油车EMS业务构成替代风险[96][97] - 公司在汽油N1类EMS领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58] 研发投入与技术项目 - 公司研发人员从期初286人增长至期末428人,增长49.65%,占员工总数70.16%[31]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428人,同比增长49.7%(上期286人),占总人数比例70.16%[90]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5,713.14万元,同比增长91.2%(上期2,987.36万元)[90] - 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5.18万元/年,同比增长30.4%(上期11.64万元)[90] - 研发人员学历以本科为主(263人,占比61.4%),年龄结构以30岁以下为主(219人,占比51.2%)[90] - 公司拥有39项专利和38项软件著作权[71] - 在研项目"软件数据优化、质量改进"累计投入666.9186百万元[79] - 国六平台研发项目累计投入295.5451百万元[79] - 国六车型标定项目金额为7,239,002.84元,累计金额27,654,012.32元[81] - 混动平台项目金额为7,410,936.13元,累计金额16,064,127.29元[81] - 4G TBOX项目金额为7,279,039.45元,累计金额8,380,505.65元[83] - 车联网监控平台通过新能源汽车国家平台符合性测试[83] - 30KW电机控制器平台已在多款车型批量装车[83] - 60kw电机控制器平台完成开发,新增混动量产车型GCU项目[83] - MCU平台项目金额为5,037,681.93元,累计金额9,864,413.06元[83] - 排放油耗法规预研项目金额为2,272,081.15元,累计金额3,688,804.65元[85] - 公司试验中心排放设备完成"中国工况"测试循环导入[85] - 缸内直喷平台(GDI)项目投入资金3,854,824.05元,累计投入5,859,212.65元,完成国六燃油乘用车及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开发[86] - 摩托车EMS平台投入资金2,535,486.80元,累计投入11,185,666.89元,满足国四标准并具备国五升级潜力[86] - VCU平台投入资金2,539,715.52元,累计投入4,288,558.17元,已实现大批量装车搭载[86] - 摩托车车型标定投入资金279,004.01元,累计投入9,871,013.45元,已完成多款车型标定[86] - 国五车型标定投入资金349,462.96元,累计投入11,115,454.56元,满足欧五法规并供货投产[87] - 股权激励费用本期发生18,602,875.09元,累计发生18,602,875.09元[87] - 报告期内确认股份支付费用21,288,831.51元[187] 核心技术详情 - EMS软件平台底层程序应用于除纯电动汽车整车控制器和电机控制器外的产品销售收入[1] - 进气效率模型控制策略用于实现国五排放的汽油、汽油与CNG两用燃料产品销售收入中绝大部分机械节气门EMS和全部摩托车EMS产品[2] - 扭矩模型控制策略在国五产品有三款车型使用,国六产品均使用该模型,开发国六车型和混合动力车型的技术开发收入均使用该技术[3] - VVT/DVVT/VVL控制模型在国五车型有部分车型使用,大部分销售的国六车型使用该技术[4] - 涡轮增压控制策略在国五车型有2款车型使用,销售的国六车型有多款使用该技术[5] - EGR控制策略在销售的国六车型有将近一半车型使用该技术[6] - OBD控制策略除纯电动车外所有车型均使用该技术[7] - 公司开发的国六排放车型均使用宽域氧传感器控制策略,该策略是达到国六排放法规要求新增的核心控制策略[64] - 公司开发的部分国六车型使用GPF再生控制策略,该策略包含碳烟量和灰分量含量估算、再生需求计算及再生控制模块[64] - 公司所有车型均使用ECU硬件设计中的抗电磁干扰技术,通过压敏电阻设计、瞬变电压抑制器及软件抗干扰设计实现[65] - 纯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型中的电机控制器使用自主研发技术,通过电机标定、桥电路提高电压利用率、载频技术及两档变速箱提高效率[65] - 公司销售的纯电动车均使用整车控制器技术,包含制动能量回收、基于功能安全的扭矩控制策略及满足ISO26262标准的硬件设计[65] - 公司已完成一款使用阿特金森发动机管理系统的发动机标定,正在搭载整车试验,通过优化VVT控制算法提高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65] - 一款增程式电动车已销售,多款增程式电动车在开发中,使用混合动力OBD控制策略,针对发动机特殊工况设计监控模块[65] - 公司开发的两用燃料汽车均使用单ECU两用燃料硬件设计及控制策略,通过单ECU同时控制两种燃料并独立标定喷油点火MAP表[64] - 多款开发的国六排放车型使用定速巡航控制策略,通过控制电子油门传感器信号和节气门开启角度实现气油精确配合[64] - 研发的48V微混系统使用自动启停控制策略,有一款车完成标定[66] - 一款增程式电动车已销售,多款增程式电动车在标定中均使用增程器NVH抑制策略[66] - 多款搭载缸内直喷发动机的乘用车项目正在标定中,使用自主研发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66] - 一款使用低压EGR技术的缸内直喷发动机即将开展标定[66] - 一款使用球阀式电子节温器控制技术的缸内直喷发动机即将开展标定[66] - 几款使用智能发电机控制技术的乘用车项目即将开展标定[66] - 一款使用HECU混合动力域控制器集成控制技术的增程器项目正在标定中[67] - 新能源车TBOX、重型车TBOX、汽油车TBOX均使用远程OTA技术[67] - 车联网监控平台使用终端接入系统技术,支持多协议及海量车辆数据接入[67] - EMS软件平台底层程序采用专用时间任务处理模块,系统响应及运算速度快,喷油及点火控制精度高[68] - 涡轮增压控制策略采用前馈加PID闭环控制算法,控制精度高且系统鲁棒性好[69] - EGR控制策略基于阀开度和压差模型计算流量,计算准确度高达实时修正,有效降低发动机油耗和排放[69] - OBD控制策略满足对催化器、氧传感器等超过10项诊断要求,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高[69] - 定速巡航控制策略通过车速预测模型和PI控制算法,提高巡航车速控制精度并减小坡道影响[69] - 单ECU两用燃料硬件设计集成两种燃料输入输出模块,满足信号采集和驱动需求[69] - 宽域氧传感器控制策略采用λ基准值校验技术,修正采集值以减少硬件差异导致的偏差[69] - GPF再生控制策略基于碳烟排放模型或压差估算,结合行驶里程和燃油消耗量评估再生需求[69] - 电机控制器技术采用变载频控制、过调制等算法,提高电机及MCU效率并降低硬件成本[69] - 整车控制器硬件采用符合ISO26262功能安全的主控平台,软件支持AUTOSAR标准化架构[69] - 阿特金森发动机管理系统优化VVT控制算法,扩宽控制范围并提高精度和响应速度以降低油耗[69] - 自动启停控制策略在NEDC工况下可降低油耗5%[70] - 车联网监控平台终端接入系统支持百万级终端同时接入[70] - P1混动项目相比燃油版本油耗降低15%[81] 行业趋势与法规 - 公司已披露国六标准实施时间表(A阶段2020年7月1日,B阶段2023年7月1日)[12] - 重点区域/珠三角/成渝地区提前至2019年7月1日实施国六B阶段排放标准[12] - 公司采用WLTC工况测试(比NEDC工况更接近实际道路驾驶)[12] -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增长159.5%和157.5%[47] - 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47] - 传统能源乘用车新车百公里油耗2025/2030/2035年目标为5.6/4.8/4升[45] - 2025年、2030年、2035年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比例目标分别为20%、40%和50%以上[47] - 国六排放法规RDE测试将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53] -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规定新车型自2021年7月1日起执行WLTC工况测试[54] - 已获型式批准车型需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WLTC工况测试[54] - 汽车行业碳排放目标为2035年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45] - 电控系统厂商与整车厂供应关系受生态环境部公告核准锁定[51] - 国内电控系统市场由博世、大陆、电装、德尔福等跨国企业主导[50] -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60] -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5%[60] -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3.4%[60] - 到2025年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目标占汽车总销量超过50%[61] - 到2025年C-V2X终端新车装配率目标达50%[61] - 到2030年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目标占汽车总销量超过70%[61] - 到2030年HA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目标占比达20%[61] - 2021年全国纯电动汽车产量为294.2万辆,同比增长1.7倍[96] - 2021年全国汽车销量为2,627.5万台,同比增长3.8%[108] - 公司所属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9)[43] 公司战略与未来展望 - 重点发展缸内直喷EMS技术、混合动力控制技术及兼容舒适性和安全性功能的电控系统技术[141] - 通过MCU和GCU大规模产业化形成规模化采购优势以降低核心零部件采购成本[142] - 在GDI乘用车、电动车VCU和MCU、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T-BOX领域持续投入大量研发资源[143] - 公司客户目标从商用车向乘用车转型,产品向电动化、网联化转型[143] - 利用混合动力汽车电控系统技术兼容纯电动车控制技术的特点开拓纯电动车市场[142] - 遵循先小批量验证再规模化投产的产业化顺序提高产品市场认可度[141] - 通过产业化验证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步进入一线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乘用车市场[141] - 公司市场规模优势使车规级芯片采购成本相对较低[142] - 坚持成本领先战略在纯电动车MCU产品形成成本优势[142] - 持续加大研发
菱电电控(688667)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