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391250695.88元同比下降14.78%[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323599.36元同比下降41.77%[23]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39,125.07万元,同比下降14.78%[3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32.36万元,同比下降41.77%[36] - 基本每股收益0.24元同比下降50%[25] - 第一季度营业收入4,371.32万元,第二季度6,750.73万元,第三季度6,882.38万元,第四季度21,120.64万元[27] - 第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0.10万元,第二季度-528.84万元,第三季度-120.21万元,第四季度4,041.31万元[27] - 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39,048.55万元,同比下降14.83%[121]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233863414.42元同比下降19.87%[117][119] - 期间费用同比增加2027.5万元[25] - 研发费用42365838.25元同比增长19.28%[117] - 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下降19.99%至23,322.92万元[128] - 智能巡检业务成本同比大幅增长104.20%至3,219.14万元[128] - 信息技术服务成本同比下降37.61%至2,841.92万元[128] - 其他电力产品成本同比下降89.35%至519.79万元[128] 智能电力产品业务表现 - 智能电力产品收入25,603.08万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37] - 智能电力产品收入未达预期因上游芯片供应紧张[25] - 智能电力产品营业收入25,603.08万元,毛利率39.17%,同比上升2.05个百分点[121] - 智能电力产品生产量125.82万台,同比下降19.64%;销售量127.08万台,同比下降16.48%[123] - 智能电力产品领域所需原材料主要为芯片、继电器、PCB板及非标部件[6] - 公司自主研发基于IR46标准的"管理芯+计量芯"智能电表,具备多规约适配、边缘数据处理功能[68] - 公司智能电力产品核心指标优于国际及国内标准,包括智能电表、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和故障指示器[68] - 公司电能量采集装置早期产品打破国外公司行业垄断,应用于发电厂上网关口及特高压变电站联络线关口[69] - 公司加快新一代智能电表和新一代智能采集终端的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升级,提升智能用电产品市场份额[157] 智能巡检业务表现 - 智能巡检业务收入5836.5万元,同比增长60.88%[38] - 智能巡检业务营业收入5,836.50万元,同比增长60.88%,但毛利率下降11.70个百分点至44.84%[121][122] - 智能巡检业务已覆盖超过15个省份[38] - 公司无人机产品用于智能巡检业务和电网客户运维服务[14] - 无人机巢实现无人机自动起降、存储、充换电及远程通信功能[14] - 公司智能巡检业务实现长航时与精细化结合,满足国家骨干输电网单次巡检距离远、航时长需求[66] - 公司通过自研无人机搭配智能无人机巢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能巡检解决方案[66] - 公司2021年在无人机智能巡检业务和三维数字化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并投入规模化应用[154] - 公司无人机巡检业务拓展至新能源光伏、河道及地下空间巡检[162] - 公司2022年加大对智能无人机巢和激光雷达产品研发投入[163] 信息技术服务业务表现 - 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同比下降40.24%[25] - 信息技术服务营业收入4,371.93万元,同比下降40.24%[121] - 公司信息技术服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电网数据进行检索、分析和整合[67] - 公司产品覆盖电网调度、运检、营销、财务等领域,涉及运行监测、数据分析、可视化管理等应用场景[67] - 电网信息技术服务覆盖27个省份[78] - 公司深度布局电力智能数据服务业务,致力于打造电力行业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服务平台[157] 电能信息采集与计量业务表现 - 电能信息采集与计量业务收入2649.62万元,同比下降28.88%[39] - 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可实现电能表数据采集、设备工况监测和双向数据传输[14] - 电能信息采集与计量装置为智能电网平台层提供发电厂和变电站电能量基础数据[69] - 公司开展三相物联网电能表研发并加大智能融合终端市场推广[161] - 公司基于高端国产平台开发新一代用电信息采集终端[161]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0.83%同比增加3.09个百分点[25] - 研发投入4236.58万元,占营业收入10.83%,同比增长19.28%[43] - 研发投入总额为4236.58万元,较上年增长19.28%[84][85]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0.83%,较上年增加3.09个百分点[85] - 公司共有知识产权244项,包括授权专利77项和软件著作权167项[44] - 2021年申请知识产权48项,包括专利31项和软件著作权17项[44] - 基于国产自主可控平台的新一代用电信息采集终端实现100%国产化[45] - 三维数据处理云平台填补公司云架构三维数据处理软件产品空白[46] - 逆向建模软件使输电线路建模效率从人均1杆塔/天提升至30杆塔/天,效率提升2900%[47] - 公司研发技术人员305人,占员工总数52.50%[58] - 研发人员数量为305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52.50%[98] - 研发投入总额为5567.57万元,其中费用化金额为4236.57万元,资本化金额为5087.86万元[95] - 获得国家电网及南方电网颁发的科技进步奖12项[105] - 建立了输电线路通道大数据库和激光点云三维大数据平台[103] - 核心技术人员具备多年行业经验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104] 各地区市场表现 - 华东地区营业收入15,975.27万元,同比下降8.91%,占主营业务收入40.91%[121][122] - 西南地区毛利率同比大幅上升20.47个百分点至42.91%[121]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公司主要客户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南网)[13] - 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采购产品和服务[5] - 对国家电网及南方电网销售占比达90%以上[114]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占比54.34%达21,263.15万元[133]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占比43.65%达6,660.14万元[135] 管理层讨论和未来指引 - 公司未来将智能巡检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作为主要发力点,全面推进产品服务体系换代升级[155] - 公司明确将电力行业成功经验赋能其他行业作为未来长远目标,正推动从电力互联网企业向工业互联网企业转变[154] - 公司未来拟在云碳数字平台、综合能源服务、碳资产及碳交易三方面形成虚实结合的业务发展模式[158] - 公司2022年将围绕双碳目标和数字经济国家战略,践行由电力物联网向工业互联网拓展的企业愿景[160] - 公司重点发力新能源领域、智慧用电、微电网和配用电精品台区[164] - 公司优化供应链建设应对全球芯片短缺等风险[164] 芯片供应影响 - 芯片供应商产能普遍紧张导致第四季度短缺现象有所改观[6] - 芯片供应量缓慢回升但仍无法满足全部生产和客户供货需求[6] - 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智能电力产品所需芯片供应短缺[6]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公司业务与电力物联网和数字南网建设高度相关[4] - 智能巡检和电网信息化服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且行业渗透率较低[5] - 国家电网规划2025年接入终端设备超10亿只2030年超20亿只[75] - 激光雷达扫描业务年市场容量达18.56亿元[76] - 南方电网十四五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其中配网投资3,200亿元占比48%[76] - 国家电网2022年计划投资额达到5012亿元,较2021年规划额增长6%[79] - 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8.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0%[73] - 预计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8.7万亿至8.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至6%[73] - 2001-2020年电网投资年复合增速9.25%2020年投资额4,699亿元[73] - 南方电网计划十四五期间实现35千伏及以上线路无人机智能巡检全覆盖[65] - 国家电网计划未来五年投入约2.23万亿元人民币推进电网转型升级,其中研发投入90亿美元[148] - 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规划投资约6700亿元人民币,较"十三五"增长51%,其中配电网侧投资3200亿元占比48%[150] - 国家电网2022年计划电网投资501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84%,创历史新高[150] - 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十四五"电网规划投资累计将超过2.9万亿元人民币[150] - 能源燃烧占中国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161] - 电力行业排放约占能源行业排放的41%[161] 招投标与市场竞争地位 - 2021年国家电网统招电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终端项目招标总额同比增加49.41%,公司中标额同比增长52.05%[37] - 2021年南方电网统招项目招标总额同比增加26.49%,公司中标额同比增长50.43%[37] - 公司2021年国家电网智能电表中标金额占比1.55%排名24-27名[77] - 公司2021年南方电网计量产品中标金额占比1.68%排名18名[77] - 国家电网2021年供应商绩效评价中公司电能表等产品获最高等级A类[77] - 公司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的主流供应商,为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153] 现金流与资产状况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7996999.75元同比增长85.03%[2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782521363.73元同比增长42.33%[24] - 总资产1130810318.78元同比增长27.8%[24]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93739077.40元[117]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79793750.00元同比增长162.44%[117] - 货币资金同比增长22.98%至3.22亿元[138] - 交易性金融资产新增1.69亿元[138] - 应收账款同比下降11.41%至2.05亿元[138] - 应收账款余额22733.72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8.11%[113] 投资与子公司表现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169,206,045.73元,当期对利润影响金额1,206,045.73元[33] - 对思极位置投资公允价值为6,020.79万元[141]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为169.206百万元,当期增加169.206百万元,对当期利润影响为1.206百万元[142] -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期末余额为60.2079百万元,当期增加10.2079百万元[142] - 控股子公司煜邦电力智能装备(嘉兴)有限公司总资产为361.822百万元,净资产为68.8414百万元,营业收入为248.4591百万元,净利润为17.647百万元[143] - 控股子公司煜邦数字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总资产为9.1481百万元,净资产为7.7884百万元,营业收入为5.5017百万元,净亏损为1.7196百万元[143] - 参股公司国网思极神往位置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总资产为2186.342百万元,净资产为1060.5125百万元,营业收入为1020.1396百万元,净利润为73.92百万元[144]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253,717.14元[30] 股东回报 -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62元(含税)[8]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总股本176,472,980股[8] - 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10,941,324.76元(含税)[8] 公司战略与双碳业务 - 公司业务支持双碳目标,涉及碳排放监测及能源互联网技术[13] - 公司参与数字南网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13] - 公司2020年9月后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加快能源清洁低碳转型[160] - 公司2021年10月成立云碳公司切入双碳业务[161] 人力资源与薪酬 - 公司员工总数581人,其中母公司员工415人,主要子公司员工166人[199] - 员工专业构成中技术人员占比52.5%(305人),销售人员占比19.6%(114人),生产人员占比11.7%(68人)[199] - 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50.3%(硕士及以上59人,本科233人)[199] - 大专学历员工占比33.6%(195人),大专以下学历占比16.2%(94人)[199]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5370.29万元,平均薪酬为17.61万元[98] - 董事长兼总裁周德勤持股986,547股,税前报酬总额77.9万元[172] - 董事杨晓琰持股2,681,614股,税前报酬总额30万元[172] - 董事兼副总裁黄朝华持股减少448,430股至448,431股(因财产分割),税前报酬总额60.34万元[172] - 副总裁于海群税前报酬总额57.62万元[172] - 销售总监张志嵩税前报酬总额56.02万元[172] - 副总经理李宁持股896,861股,税前报酬总额56.47万元[174] - 总工程师范亮星持股896,861股,税前报酬总额53.18万元[174] - 核心技术人员谭弘武税前报酬总额82.81万元[174] - 核心技术人员丁未龙税前报酬总额56.64万元[174] - 董事及高管合计持股5,910,314股(较期初减少448,430股),税前报酬总额合计856.51万元[176]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报酬合计596.27万元[186]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报酬合计206.51万元[186] - 公司薪酬体系包含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各类补贴和年终奖金[200] 公司治理与董事会 - 公司董事长周德勤自2012年起担任董事长兼总裁,此前于1988年至1998年在中国华能集团担任项目经理[177] - 公司董事、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计松涛自2012年起任职,此前于2000年至2012年担任高景宏泰副总经理[177] - 公司技术顾问兼董事杨晓琰自2006年起任职,曾于1982年至2005年在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担任电测所所长[177] - 公司董事黄朝华自2002年起任职,历任软件部副经理、信息所所长、总经理助理,现任董事兼副总裁[177] - 公司独立董事金元于2017年上任,曾于1995年至2007年在华能集团下属公司担任副总经理[177] - 公司独立董事寇日明于2021年5月上任,曾于2009年至2016年在中国再保险集团担任副总裁[177] - 公司独立董事杨之曙于2021年5月上任,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177] - 公司副总裁于海群自2012年起任职,历任电表中心经理、中试部经理、技术总监[179] - 公司副总经理张志嵩自2007年起任职,历任生产部经理、市场部经理[179] - 财务总监何龙军于2022年2月21日因个人原因离职[180] - 公司年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为11次[190] - 董事会会议中现场会议次数为0次[190] - 董事会会议中通讯方式召开会议次数为3次[190] - 董事会会议中现场结合通讯方式召开会议次数为8次[190] - 董事周德勤本年应参加董事会次数11次,亲自出席11次[190] - 独立董事寇日明本年应参加董事会次数8次,亲自出席8次[190] - 独立董事杨之曙本年应参加董事会次数8次,亲自出席8次[190] - 审计委员会2021年召开6次会议,审议内容包括年度审阅报告、财务报告、季度报告等[193] - 提名委员会召开2次会议,主要审议独立董事更换及董事会换届选举事项[194] -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召开2次会议,审议高管绩效考核方案及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195] - 战略委员会召开2次会议,审议年度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197] - 监事会对报告期监督事项无异议,未发现公司存在风险[198] 订单与合同情况 - 公司在手订单约4.7亿元,同比增加约47%[36] - 与国网浙江单相表合同待履行金额5,505.53万元[125] - 与国网黑龙江单相表合同待履行金额5,016.12万元[125] - 芯片采购合同待履行金额1,917.85万元(北京智芯微电子)[127] 具体研发项目进展 - 完成3款智能无人机巢研发(精灵4RTK、经纬M300RTK、Y4-900)并交付多套订单[49] - 申请并受理2项无人机巢发明专利、1项外观专利,授权1项控制软件著作权[49] -
煜邦电力(688597)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