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营业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50.82%[1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25.75万元同比下降49.67%[19]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2.74万元同比下降88.61%[19] - 测试电源产品线收入12061.35万元同比增长60.69%[81] - 氢能测试装备收入1246.51万元同比下降47.23%[81] - 功率半导体测试装备收入1779.27万元同比增长548.56%[81] - 公司总营业收入15322.89万元同比增长50.82%[8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25.75万元同比下降49.67%[81] - 测试电源产品线实现销售收入120.6135百万元,同比增长60.69%[83] - 氢能测试及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线实现营业收入12.4651百万元,同比下降47.23%[84] - 功率半导体测试及智能制造装备产品线实现营业收入17.7927百万元,同比增长548.56%[85] - 营业收入为15322.89万元,同比上升50.82%[103][10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25.75万元,同比下降49.67%[10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62.74万元,同比下降88.61%[103] - 营业收入从1.02亿元增至1.53亿元,同比增长50.8%[193] - 净利润从3031万元降至1463万元,同比下降51.7%[194] - 营业收入为1.61亿元,同比增长58.7%[197] - 净利润为2484.92万元,同比下降18.0%[198] - 综合收益总额为1462.79万元,同比下降51.7%[195] - 基本每股收益为0.19元/股,同比下降50.0%[19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22.51%同比增加10.15个百分点[20] - 研发费用增加2192.67万元同比增长174.55%[21] - 销售费用增加966.41万元同比增长85.78%[21] - 管理费用增加655.37万元同比增长54.16%[21] - 综合毛利率45.43%同比下降5.93个百分点[21] - 营业成本为8361.09万元,同比上升69.22%[104] - 研发费用为3448.82万元,同比上升174.55%[104] - 销售费用为2093.19万元,同比上升85.78%[104] - 研发费用投入34.4882百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22.51%,同比增长174.55%[88] - 营业成本为8605万元,同比增长74.2%[197] - 研发费用为3056.64万元,同比增长143.3%[197] - 财务费用为-605.80万元,主要因利息收入620.99万元[197]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现金流和回款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199.60万元同比下降430.24%[19] - 销售回款增加3660.01万元同比增长37.33%[2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99.60万元,同比下降430.24%[104] - 销售回款同比增加3660.01万元,增幅为37.33%[105]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财务费用为-605万元,主要因利息收入625万元[194]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公司测试电源产品线包括大功率测试电源单机40kW以上和小功率测试电源单机35kW以下[36] - 在大功率测试电源领域已完成进口替代,小功率领域正通过完善产品线逐步实现替代[43] - 燃料电池测试装备领域呈现进口与国产品牌并行竞争格局,国内科威尔、群翌能源、大连锐格等凭借性价比优势逐步崭露头角[44] - PEM电解水制氢处于示范工程阶段,公司正围绕头部客户需求探索低成本批量测试解决方案[45] - IGBT模块测试系统处于国产化初期客户验证阶段,国产厂商正发力布局功率半导体测试系统以实现替代[46] - 测试电源产品趋势包括直流电压更高(提升功率密度)、双向变化需求(充放电测试)、电网模拟复杂度提升及测量精度要求提高[47] - 氢能测试需覆盖500W电解单池到1MW电解槽测试系统谱系的二代产品[49] - 燃料电池测试需满足300kW电堆测试和400kW系统测试需求,适应重载车辆发展趋势[50] - 功率半导体测试需提升测试效率与自动化结合以降低成本,并重点发展SiC器件等新型测试技术[51] - 大功率电解槽测试系统填补国内空白并拓宽氢能产品谱系[57] 研发投入和技术进展 - 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22.51%同比增加10.15个百分点[20] - 研发费用增加2192.67万元同比增长174.55%[21] - 研发投入总额3448.82万元,同比增长174.55%[59]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22.51%,同比增加10.15个百分点[59] - 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01个,软件著作权43个[58] - 报告期内新增授权专利60个(发明专利8个,实用新型26个,外观设计26个)[58] - 新增软件著作权6个[58] - 高动态性多BUCK变换技术实现单机功率兆瓦级以上和最高电压4500V输出,电压型产品响应时间≤1-3ms,电流型产品响应时间≤1ms[52] - 低谐波PWM并网馈能技术实现并网电流THD≤3%和功率因数PF≥0.99[52] - 高压级联多电平变换技术实现5kV以上交直流电压输出,功率等级2MVA以上,交流输出电压THD≤0.5%且动态电压响应1ms以内[53] - 多CPU多机串并联技术通讯速度达300Mb/s以上,支持64台以上设备串并联[53] - 高可靠功率单元模块化技术中单个模盒最大输出200kW[53] - 高压非隔离与过采样自分段技术实现电压精度≤0.05%FS和电流精度≤0.05%FS[55] - 气体加热加湿控制技术实现温度控制精度±1℃和露点温度控制精度±1℃,温度变化响应速率>5℃/min[56] - 超低感碳化硅器件测试技术将测试仓回路寄生电感控制在15nH左右[57] - 电网模拟电源技术实现单台响应时间≤1ms并可模拟电网1ms中断工况[54] - 研发投入总额为16,713.00万元,其中本期费用化金额为3,189.77万元,资本化金额为7,677.62万元[70]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242人同比增长53.16%[78]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2183.92万元同比增长105.55%[73] - 研发人员平均薪酬8.84万元同比增长9.81%[73] - 2022年1-6月研发费用3448.82万元占销售收入比例22.51%[75] - 研发人员占比45.40%其中30岁以下人员占比45.87%[73] - 公司新增发明专利8个、实用新型专利26个、外观设计专利26个[88] - 公司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2个、实用新型专利100个、外观设计专利79个和软件著作权43个[88] - 研发费用从1256万元增至3449万元,同比增长174.6%[194] 研发项目进展 - 高C3000高频直流电源项目总投资544万元,累计投入277.95万元[63] - 编程双向高精度交流电源项目总投资509万元,累计投入493.05万元[63] - 高精度直流电子负载项目总投资495万元,累计投入449.03万元[63] - 大功率可回馈式交流电子负载项目总投资733万元,累计投入264.12万元[63] - 大功率高精度双向直流电源与负载技术平台优化项目投入预算2000万元,累计投入1251.79万元,完成度228.17%,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5项、软件著作权2项[64] - 大功率双向直流电源2.0项目投入预算640万元,累计投入246.22万元,完成度87.47%[64] - 高性能电池及电机模拟一体机项目投入预算302万元,累计投入124.75万元,完成度112.10%[64] - 电动汽车交直流充电模块测试系统项目投入预算257.7万元,累计投入82.65万元,完成度50.11%[64] - 动力电池测试EOL系统项目投入预算383.4万元,累计投入118.88万元,完成度118.88%[64] - 动力电池充放电测试系统项目投入预算399.4万元,累计投入116.52万元,完成度116.52%[64] - 大功率DC/DC技术平台项目投入预算407万元,累计投入94.98万元,完成度85.5%[65] - 电力纹波发生器项目投入预算50万元,累计投入38.38万元,完成度25.48%[65] -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项目投入预算334万元,累计投入192.09万元,完成度-18.19%[65] - 第二代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系统项目投入预算512万元,累计投入569.66万元,完成度203.58%[65] - 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测试系统项目预算750万元,已投入305.91万元,进度达95.38%[66] - 150kW燃料电池电堆测试系统迭代项目预算42万元,已投入11.61万元,进度27.64%[66] - 燃料电池超大功率电堆测试系统项目预算192万元,已投入3.42万元,进度1.78%[66] - 小功率燃料电池电堆测试系统项目预算400万元,已投入130.05万元,进度93.37%[68] - 桌面式100W燃料电池单池测试系统项目预算144万元,已投入18.58万元,进度12.90%[68] - 500W电解池测试系统项目预算128万元,已投入31.23万元,进度24.40%[68] - 大功率电解槽测试系统项目预算419万元,已投入53.47万元,进度18.02%[68] - 小功率电堆测试系统已完成500W-30kW燃料电池堆性能测试平台开发,精度达国际竞争对手水平[68] - 大功率电堆测试系统电压电流精度达到0.5%FS指标,数据传输速度达1ms[66] - 150kW测试系统通过国产零部件替代推进产品平台化设计,降低设备成本[66] - 大功率电堆诊断装置项目投入329.00万元,本期费用141.55万元,资本化179.93万元[69] - 测试台架验证及测试方法项目投入2,018.00万元,本期费用17.88万元,资本化17.88万元[69] - 碳化硅模块动态参数测试系统投入678.00万元,本期费用76.86万元,资本化119.59万元[69] - 半导体器件测试系统投入858.00万元,本期费用166.63万元,资本化621.11万元[69] - IGBT静态测试系统投入730.00万元,本期费用112.47万元,资本化415.49万元[70] - 功率器件热特性测试系统投入271.00万元,本期费用77.06万元,资本化144.98万元[70] - 高温反偏测试系统投入95.00万元,本期费用2.57万元,资本化3.25万元[70] - IGBT封装自动化产线投入1,091.50万元,本期费用93.33万元,资本化129.88万元[70] - 全自动超声粗铝丝键合机投入474.00万元,本期费用172.03万元,资本化200.27万元[70] 资产和负债变化 - 应收账款金额为14791.54万元,较期初增加4217.50万元,增幅为39.89%[98] - 存货账面价值为14448.35万元,较期初增加5126.52万元,增幅为54.99%[99] - 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少42.70%至218.89百万元,主要因赎回结构性存款及收益凭证[108] - 应收票据增长53.15%至25.52百万元,因应收账款回款中票据增加[108] - 应收款项增长39.89%至147.92百万元,因营业收入增加[108] - 存货增长54.99%至144.48百万元,因在手订单增加导致库存商品及原材料规模扩大[108] - 应付账款增长71.78%至102.91百万元,因应付供应商货款增加[108] - 合同负债增长48.26%至46.49百万元,因客户预付款增加[108] - 货币资金中23.19百万元受限,因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及诉讼资产保全[111] -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余额218.89百万元,含银行理财7.05百万元及券商收益凭证211.84百万元[112] - 短期借款新增30.00百万元信用贷款[108] - 货币资金期末余额为5.399亿元人民币,较期初3.785亿元增长42.6%[186]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为2.189亿元人民币,较期初3.820亿元下降42.7%[186] - 应收账款期末余额为1.479亿元人民币,较期初1.057亿元增长39.9%[186] - 存货期末余额为1.445亿元人民币,较期初0.932亿元增长55.0%[186] - 资产总计期末为12.663亿元人民币,较期初11.478亿元增长10.3%[187] - 应付账款期末余额为1.029亿元人民币,较期初0.599亿元增长71.7%[187] - 合同负债期末余额为0.465亿元人民币,较期初0.314亿元增长48.2%[187] - 短期借款新增3000万元人民币[187]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期末为9.716亿元人民币,较期初9.682亿元增长0.4%[188] - 母公司货币资金期末为5.336亿元人民币,较期初3.633亿元增长46.9%[189] - 公司总资产从114.27亿元增长至127.21亿元,同比增长11.3%[190][191] - 短期借款新增3000万元[190] - 应付账款从5879万元增至1.03亿元,同比增长75.6%[190] - 合同负债从3136万元增至4649万元,同比增长48.3%[190] - 在建工程从2899万元增至3955万元,同比增长36.4%[190] 市场趋势和行业环境 - 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预测205GW至250GW中国新增85GW至100GW相比2021年有望实现翻番[28] - 上半年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30.88GW同比增长137.4%[28] - 欧洲各国电价平均涨幅超过50%推动户用储能需求大幅增长[28] - 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半年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0%市场渗透率达21.6%[30] - 新增风光项目配储比例大多位于10-15%且90%以上地区提出强制性配储要求[28] - 部分关键电子元器件交期长至40周以上公司积极寻求国产替代和开发备选供应商[40] - 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示范推进进度较慢受疫情和政策奖补谨慎影响但预计下半年产业回暖[32] - 功率半导体测试设备需求受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和光储充市场带动国产替代加速[33] 公司运营和治理 - 公司名称由合肥科威尔电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科威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3] - 报告期为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9] - 公司注册地址为合肥市高新区大龙山路8号[13] - 公司电子信箱为ir@kewell.com.cn[13] - 公司网址为www.kewell.com.cn[13] - 公司联系电话为0551-65837957[14] - 公司传真为0551-66858138[14] - 公司半年度报告备置地点为科威尔证券部[15] - 公司选定的信息披露报纸包括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15] -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4] -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应对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41] - 公司销售模式以直销为主,拥有完整的销售系统及职能部门架构,包括市场部、销售部、产品部、客服部[42] - 子公司科威尔(北京)技术开发净利润亏损167.71万元,安徽汉先智能科技净利润亏损363.45万元[113] - 汉先科技实现销售收入0.3858百万元[87] -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换届选举导致4名董事和4名监事解任,同时选举5名新董事和4名新监事[118][119] - 股权激励计划以每股17.575元向58名激励对象归属24.111万股限制性股票[122] - 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第一个归属期于2022年7月20日完成上市流通[122] - 公司2022年半年度未实施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预案[120][121] - 有限售条件股份减少27,036,973股,占比从68.50%降至34.71%[166] - 无限售条件流通股份增加27,036,973股,占比从31.50%升至65.29%[166] - 2022年3月10日首次公开发行限售股27,282,273股上市流通[167] - 国元创新投资有限公司通过转融通出借限售股387,900股,期末剩余612,100股[168] - 2022年7月11日完成限制性股票归属24.111万股,总股本增至80,241,110股[169] - 蒋佳平等5名
科威尔(688551) - 2022 Q2 - 季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