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表现 - 营业收入24.46亿元,同比增长10.64%[1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80万元,同比下降19.98%[1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1157万元,同比下降60.23%[19] - 基本每股收益0.07元/股,同比下降22.22%[20]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基本每股收益0.03元/股,同比下降50%[20]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86%,同比下降0.48个百分点[20] - 公司营业收入244,620.52万元,同比增长10.64%[59] - 2022年1-6月营业收入244620.52万元,同比上升10.64%[75][80] - 2022年1-6月归母净利润3179.94万元,同比下降19.98%[75][80] - 营业收入2,446,205,217.01元,同比增长10.64%[82] - 公司2022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为24.46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同期的22.11亿元人民币增长10.6%[169] - 净利润为3151.80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0.7%(2021年同期为3973.76万元人民币)[170] - 基本每股收益为0.07元/股,较2021年同期的0.09元/股下降22.2%[171] - 母公司营业收入为16.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7%(2021年同期为14.18亿元人民币)[173] - 净利润同比下降78.8%至40,292.2万元[174] 成本和费用表现 - 营业成本2,203,273,552.22元,同比增长13.30%[8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3.93%,同比上升0.33个百分点[20] - 研发费用96,228,400.77元,同比增长20.78%[82] - 销售费用38,679,824.00元,同比下降39.30%[82] - 研发投入总额96,228,400.77元,同比增长20.78%[40]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93%,较上年同期增加0.33个百分点[40] - 直接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逾90%,原材料价格上升5%对主营业务成本影响3-4个百分点,上升10%影响6-7个百分点[69] - 营业总成本为24.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9%,其中营业成本22.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3%)[169] - 研发费用达9622.84万元人民币,较2021年同期的7967.09万元人民币增长20.8%[169] - 销售费用为3867.98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9.3%(2021年同期为6372.04万元人民币)[169] - 所得税费用为-613.93万元人民币,较2021年同期的174.11万元人民币出现显著逆转[170] 现金流表现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820万元,同比由负转正[19][2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48,202,442.16元,上年同期为-58,751,663.16元[8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改善至4,820.2万元[177] - 销售商品收到现金同比增长25.2%至232,843.7万元[176]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同比减少69.2%至14,564.9万元[177] - 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同比下降6.3%至79,790.8万元[180] - 期末现金余额同比增长82.7%至55,201.1万元[18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负转正,从-87.55百万元改善至172.29百万元[183]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恶化,从-322.47百万元变为-24.04百万元[183]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正转负,从223.59百万元变为-78.44百万元[183]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显著改善,从-186.45百万元增至69.98百万元[183]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增长55.1%,从160.69百万元增至249.23百万元[186] 资产和负债状况 - 总资产54.19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5.09%[1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7.11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0.8%[19] - 货币资金746,712,284.35元,同比增长29.34%[85] - 长期借款286,139,995.92元,同比增长499.67%[86] - 应收账款分别为88007.53万元、102677.11万元、122697.49万元和117377.35万元(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71] - 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59295.24万元、51445.32万元、60910.60万元和68416.45万元,占总资产比例14.03%、11.93%、11.81%和12.62%[72] - 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2.09%、60.81%、67.08%和68.43%(2019-2021年及2022年1-6月)[73] - 总资产541939.82万元,归母净资产171121.57万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80] - 货币资金期末余额7.467亿元,较期初5.773亿元增长29.4%[155] - 应收账款期末余额11.737亿元,较期初12.269亿元下降4.3%[155] - 存货期末余额6.841亿元,较期初6.091亿元增长12.3%[156] - 固定资产期末余额12.83亿元,较期初10.857亿元增长18.2%[156] - 短期借款期末余额16.262亿元,较期初16.351亿元下降0.5%[156] - 长期借款期末余额2.861亿元,较期初0.477亿元增长499.4%[157] - 未分配利润期末余额3.131亿元,较期初2.882亿元增长8.6%[160] - 母公司货币资金期末余额3.735亿元,较期初2.896亿元增长28.9%[162] - 母公司应收账款期末余额6.862亿元,较期初6.372亿元增长7.7%[162] - 母公司短期借款期末余额9.211亿元,较期初10.594亿元下降13.0%[163] - 负债合计为20.79亿元人民币,较期初的21.97亿元人民币下降5.4%[167] - 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7.40亿元人民币,较期初的17.54亿元人民币下降0.8%[167] - 未分配利润增加24.91百万元,从288.21百万元增至313.12百万元[188] - 所有者权益合计增加13.32百万元,从1,697.62百万元增至1,710.93百万元[188] - 公司实收资本为459,283,632.00元[191][193][194][196] - 公司资本公积为931,199,728.67元[191][193][194] - 公司盈余公积为18,922,729.28元[191][196] - 公司未分配利润为313,120,486.26元[191] - 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711,215,678.26元[191] - 2021年末未分配利润为282,432,095.56元[193] - 2021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689,494,271.19元[193] - 本年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7.54亿元[197] - 本期所有者权益变动净减少1417.09万元[197] - 上年同期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7.77亿元[200] - 未分配利润本期减少268.58万元[200] - 实收资本保持4.59亿元未变动[197][200] 非经常性损益 -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金额为73,756.19元[23]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为20,299,257.38元[23] - 持有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处置投资收益为13,553.42元[24] - 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金额为227,218.29元[24] - 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金额为309,174.90元[24] - 非经常性损益所得税影响额为693,614.83元[24] -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为4,472.63元[24] -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金额为20,224,872.72元[24] - 其他收益同比增长190.1%至152,759.3万元[174] - 投资收益亏损扩大至-355,877.5万元[174] - 信用减值损失扩大至-13,554.7万元[174] 业务线表现 - 公司主要客户包括美的集团、TCL、海信、海尔等家电企业[9] - 公司汽车领域客户涵盖一汽大众、上汽大众、比亚迪、长城、蔚来、小鹏等主流厂商[9] - 公司通信设备客户包括华为、中兴、爱立信、京信通信等[9] - 公司消费电子客户包括BOE、冠捷、传音、闻泰科技等[9] - 汽车领域销售收入63,201.96万元,同比增长43.09%,其中新能源汽车收入14,921.09万元,同比增长216.35%[61] - 细分市场领域销售收入42,271.16万元,同比增长52.07%[62] - 可生物降解材料业务收入4,430.23万元,同比增长458.73%[63] - 光伏领域收入1,949.03万元,同比增长165.47%[64] - 家电领域销售收入124,221.61万元,同比下降10.71%[60] - 全国家电类商品产量29,512.8万台,同比下降7.51%[60] - 5G通讯领域销售收入1962.61万元,同比增长95.29%[65] - 汽车领域销售收入632,019,600元,同比增长43.09%[82] - 新能源汽车销售收入149,210,900元,同比增长216.35%[82] - 细分市场领域销售收入422,711,600元,同比增长52.07%[82] 研发与技术能力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3.93%,同比上升0.33个百分点[20] - 公司拥有111项发明专利和43项实用新型专利,有效保护核心技术[34] - 公司产品低散发材料的TVOC和雾度大幅降低,VOC散发率显著低于普通材料[32] - 公司低散发材料技术通过高效稳定剂体系抑制分子降解,减少有机小分子产生[34] - 公司增强复合材料技术通过纤维表面预处理改善相容性,材料强度更高[34] - 公司高稳定阻燃材料技术解决高温加工降解和阻燃剂迁移析出问题[34] - 公司长玻纤加工工艺技术实现玻纤材料充分分散与低损伤的动态平衡[34] - 公司可生物降解材料相对生物分解率≥90%,符合多项国际标准[32] - 无卤阻燃PC/ABS材料在70℃水煮7天后机械性能保持率50%以上,氙灯老化1,000小时后保持率70%以上[35] - 无卤阻燃PP材料氧化诱导期提高一倍以上[35] - PP抗菌材料在54-57℃水浴28天后抗菌率大于99%[35] - ABS抗菌材料在54-57℃水浴14天后抗菌率大于90%[35] - 介电性能改性技术降低材料介电损耗40%以上[35] - 耐寒耐候PC材料在-40℃低温下缺口冲击强度保持室温的70%以上[35] - 低收缩PP材料成型收缩率降低0.2%[35] - 可生物降解材料实现有机/无机粉体填充量达45wt%[35] - 高耐热聚乳酸制品结晶度大于35%且耐热温度超过100℃[36] - 公司于2021年获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 - 报告期内公司获得授权专利55项,申请受理专利30项[37] - 公司发明专利累计申请数532个,累计获得数111个[37] - 公司实用新型专利累计申请数56个,累计获得数43个[37] - 公司软件著作权累计数量7个[38] - 研发投入总额96,228,400.77元,同比增长20.78%[40]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93%,较上年同期增加0.33个百分点[40] - 超强防火材料技术研发项目累计投入48,962,295.05元,已进入量产阶段[41] - 轻量化与低收缩材料研发项目累计投入72,762,547.41元,已在多款新能源车型上门板定点开发[42] - 生物基材料改性技术研发项目累计投入25,244,361.89元,已进入量产阶段[42] - 透明高硬度PC及合金功能材料研发项目累计投入33,795,737.15元,已进入量产阶段[42] - 新一代抗菌材料研发投入预算4200万元,本报告期投入185.58万元,累计投入1867.16万元,处于量产阶段[43] - 健康防护材料加工和配方调控开发投入预算4615万元,本报告期投入404.37万元,累计投入2539.66万元,处于中试阶段[43] - 5G基站用材料开发专项投入预算5610万元,本报告期投入1056.66万元,累计投入3132.89万元,处于中试阶段[43] - 良外观高耐候材料研发投入预算8057万元,本报告期投入1009.37万元,累计投入4399.84万元,处于在研阶段[43] - 低气味低散发功能材料研发投入预算3768万元,本报告期投入427.78万元,累计投入2925.52万元,处于在研阶段[43] - 特种高端弹性体表皮材料技术研发投入预算1438万元,本报告期投入194.49万元,累计投入1118.88万元,已稳定批量生产[43] - 高透明耐溶剂聚碳酸酯材料开发投入预算660万元,本报告期投入105.05万元,累计投入286.94万元,处于量产阶段[44] - 高填充良外观聚丙烯材料研发投入预算905万元,本报告期投入277.54万元,累计投入368.81万元,处于在研阶段[44] - 可降解材料改性技术投入预算1230万元,本报告期投入377.68万元,累计投入377.68万元,处于中试阶段[44] - 吸波材料技术研发投入预算3258万元,本报告期投入311.67万元,累计投入2303.77万元,处于在研阶段[44] - 公司研发投入总额为792,315,000元,其中资本化金额为464,140,520.64元,费用化金额为96,228,400.77元[47] - 研发人员数量为427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23.62%[49]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3,585.70万元,平均薪酬为8.40万元[49] - 免喷涂材料改性技术研发项目投入16,200,000元,已完成并实现量产[45] - 高耐候免喷涂PC材料研发项目投入11,500,000元,已开始量产[45] - 高稳定阻燃ABS 5VA材料研发项目投入9,000,000元,处于中试阶段[47] - 长碳链尼龙改性材料研发项目投入4,500,000元,已开始量产[46] - 低气味循环PP材料研发项目投入4,000,000元,循环材料比例≥30%[46] - 激光焊接材料技术研发项目投入8,600,000元,送样测试合格[45] - 高耐温低翘曲PPO材料技术研发项目投入5,600,000元,已开始量产[45] - 研发费用同比上涨20.78%,取得授权专利55项,申请受理专利30项[51] - 研发低介电低密度耐冲击PP及PC类材料用于5G基站天线罩[65] - 公司参与起草/修订国家标准19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4项[51] 子公司与投资表现 - 重庆会通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41372.98万元,净资产14291.70万元,营业收入26926.92万元,净亏损370.87万元[91] - 广东圆融新材料有限公司总资产205160.13万元,净资产53339.14万元,营业收入149061.04万元,净利润3553.33万元[91] - 安庆会通新材料有限公司总资产83049.38万元,净资产13670.34万元,营业收入33341.84万元,净亏损288.09万元[91] - 会通特种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1972.88万元,净资产1589.72万元,营业收入201.80万元,净亏损85.28万元[92] - 普立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75359.84万元,净资产39325.83万元,营业收入17.66万元,净利润218.35万元[92] - 公司投资开展特种尼龙及高性能弹性体等项目,现金投资额3350万元,占总投资比例67%[90] - 公司出资3350万元人民币设立会通特种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67%[121] - 关联自然人李健益女士出资500万元人民币,持股比例10%[121] - 安庆创钜企业管理合伙企业出资1150万元人民币,持股比例23%[121] 担保与承诺事项 - 公司为全资子公司重庆会通提供2.6亿元人民币连带责任担保,期限至2025年10月21日[125] - 公司为全资子公司安庆会通新材料提供6.5亿元人民币连带责任担保,期限至2028年1月12日[127] - 公司为全资子公司广东圆融新材料提供1.2亿元人民币连带责任担保,期限至202
会通股份(688219) - 2022 Q2 - 季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