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营业收入490.0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85%[24][26]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405.06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0.34%[24][26]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691.13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9.46%[24][2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96亿元人民币,上年同期为-8830.07万元人民币[24][26]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3.19%,同比下降10.85个百分点[25]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3.94%,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25] - 第四季度单季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82亿元人民币,显著改善[28]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490,093.29万元,同比增长18.85%[112][113][114] - 主营业务成本419,457.73万元,同比上升23.37%[115] - 综合毛利率9.75%,同比下降5.62个百分点[117]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95,974,286.65元,较上年-88,300,710.36元明显改善[113] - 直销模式营业收入464,763.49万元,同比增长15.70%,但毛利率同比下降5.62个百分点至9.75%[118] - 直接材料成本同比增长24.38%至381,499.63万元,占总成本比例90.95%[121][122]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4.22%至19,286.58万元,主要因公司加大研发投入[130]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由负转正,从上年-8,830.07万元改善至19,597.43万元[132][133]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流出扩大至-45,804.29万元,同比增加474.76%,主要因建设投入和投资增加[132][133] - 制造费用成本同比增长15.71%至33,432.77万元,占总成本比例7.97%[121][122] - 应收款项融资减少27.47%至4587万元,占总资产比例降至0.89%[135] - 预付款项大幅增长90.24%至9526万元,主要因原材料采购预付增加[135] - 短期借款增长44.33%至16.3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升至31.71%[136] - 应付票据激增166.82%至5.61亿元,主要因采购端票据结算增加[136] - 固定资产增长27.59%至10.86亿元,主要系在建工程转入[135] - 在建工程增长42.62%至2.58亿元,因基建投入增加[135] - 长期待摊费用减少35.92%至736万元,因摊销所致[136] - 递延所得税资产增长57.36%至5945万元,因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增加[136] -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下降64.41%至3602万元,因归还到期借款[136] - 研发投入总额为192,865,849.96元,同比增长14.22%[79]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94%,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79] - 公司2021年总营业收入为490,093.29万元,同比增长18.85%[88] - 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405.06万元,同比下降70.34%[98] - 应收账款达122,697.49万元,较2020年有所增长[105] - 存货账面价值60,910.60万元,占总资产比例11.81%[106] - 资产负债率67.08%,处于较高水平[107] - 聚烯烃系列产品销售量274,317.73吨,同比增长13.71%,库存量同比增长27.57%至13,934.35吨[119] - 工程塑料及其他塑料销售量50,685.96吨,同比增长25.51%,库存量同比下降13.76%[119] - 主要原材料树脂原料采购量302,802.24吨,耗用量288,378.31吨,价格同比上涨18.37%[165] - 主要能源电采购量15,630.49万千瓦时,价格同比上涨4.71%[166] - 主要能源水采购量49.63万吨,价格同比下降2.55%[166] 各条业务线表现 - 家电材料销售收入29.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81%[25] - 汽车材料销售收入10.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70%[25] - 细分领域(5G通讯/光伏/电子电气/可生物降解)销售收入6.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50%[25] - 家电材料销售收入292,056.21万元,同比增长19.81%[34] - 汽车材料销售收入106,064.06万元,同比增长24.70%[34] - 细分领域(含5G/光伏/电子电气/可生物降解)销售收入66,643.22万元,同比增长64.50%[34] - 可生物降解材料销售收入3,836.07万元[36] - 公司产品成功进入国内外多家新能源车企供应链并实现批量供货[34] - 会通中孚子公司开展热塑性弹性体材料业务[37] - 汽车领域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70%[61] - 可生物降解材料形成全产业链基础[67] - 家电领域销售收入292,056.21万元,同比增长19.81%[112][114] - 汽车领域销售收入106,064.06万元,同比增长24.70%[112][114] - 细分市场领域销售收入66,643.22万元,同比大幅增长64.50%[112][114] - 汽车领域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70%[94] - 可生物降解材料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836.07万元[91] - 公司客户涵盖美的、TCL、海信等家电头部企业[61] - 与上汽大众、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展开深度合作[62] - 产品通过华为、爱立信等5G通讯企业测试认证[62] - 公司客户涵盖美的TCL海信海尔等国内外知名家电企业[153] - 汽车领域客户包括上汽大众一汽大众比亚迪吉利等知名车企[154] - 5G通讯产品已通过华为爱立信京信等企业测试认证[155] - 公司聚焦低散发材料等八大产品线核心技术体系[177] - 2022年围绕四大战略领域孵化高附加值新产品线[180]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研发投入19,286.58万元,同比增长14.22%[38] - 新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6项,累计授权发明专利62项[63] - 累计参与起草修订国家标准14项[63] - 公司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3] - 公司拥有62项发明专利和37项实用新型专利[70] - 低散发材料技术使TVOC和雾度大幅降低[71] - 无卤阻燃PC/ABS材料在70℃水煮7天后机械性能保持率50%以上[73] - 无卤阻燃PC/ABS材料在氙灯老化1000小时后机械性能保持率70%以上[73] - 无卤阻燃PP材料氧化诱导期可提高一倍以上[73] - 长效抗菌PP材料54-57℃水浴28天后抗菌率大于99%[73] - 长效抗菌ABS材料54-57℃水浴14天后抗菌率大于90%[73] - 介电性能改性技术使材料介电损耗降低40%以上[73] - 耐寒耐候PC材料在-40℃低温条件下缺口冲击强度保持在室温70%以上[73] - 公司取得16项发明专利,累计获得发明专利62项[77] - 报告期内申请受理专利90项,累计专利申请数达565项[77] - 低收缩PP材料成型收缩率降低0.2%[74] - 可生物降解材料实现有机/无机粉体高填充,填充量达45wt%[74] - 高耐热聚乳酸制品结晶度>35%,耐热性>100℃[74] - 费用化研发投入192,865,849.96元,资本化研发投入为0元[79] - 实用新型专利累计申请47项,获得37项[77] - 公司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2021年)[74] - 超强防火材料研发项目总投资4661万元,本期投入1564.27万元,累计投入3734.48万元,完成中试且性能达客户要求[81] - 低析出阻燃聚苯乙烯材料研发项目总投资3692万元,本期投入837.6万元,累计投入3097.13万元,已进入量产阶段[81] - 耐疲劳玻纤增强材料研发项目总投资862.5万元,本期投入332.44万元,累计投入514.92万元,完成材料配方开发及CAE特性测试[81] - 耐污耐腐蚀易清洁材料研发项目总投资2025万元,本期投入278.88万元,累计投入1768.23万元,处于中试阶段并获客户小批量验证[81] - 轻量化与低收缩材料研发项目总投资9879万元,本期投入1988.36万元,累计投入6367.82万元,已完成开发验证并稳定批量生产[81] - 生物基材料改性技术研发项目总投资2580万元,本期投入663.3万元,累计投入2240.11万元,已通过客户认证并形成小批量订单[82] - 透明高硬度PC及合金材料研发项目总投资4150万元,本期投入1285.48万元,累计投入3247.87万元,处于中试量产阶段[82] - 新一代抗菌材料技术研发项目总投资4200万元,本期投入633.52万元,累计投入1681.59万元,处于中试及客户端测试阶段[82] - 健康防护材料加工和配方调控开发项目总投资3615万元,本期投入1171.87万元,累计投入2135.29万元,获客户端小批量验证[82] - 5G基站用材料开发专项总投资4110万元,本期投入1844.82万元,累计投入2076.23万元,获多家客户认可并正常量产[82] - 公司研发费用投入为19,286.58万元,同比增长14.22%[89] - 研发人员数量为428人,占公司总人数比例为24.70%[86]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6,780.70万元,平均薪酬为15.84万元[86] - 研发项目"吸波材料技术"累计投入1,992.10万元,预算为2,210.00万元[15] - 研发项目"特种高端弹性体表皮材料技术"累计投入924.39万元,预算为1,438.00万元[13] - 研发项目"透气膜材料界面控制技术"累计投入454.72万元,预算为710.00万元[14] - 公司拥有授权发明专利62项和实用新型专利37项[155] - 公司参与起草修订国家标准14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4项[155] 产能与生产基地 - 安庆会通一期15万吨产能项目于2022年1月正式投产[39] - 安庆会通一期生产基地项目已完成投产[97] - 合肥基地设计产能223,000吨,产能利用率90.68%[162] - 重庆基地设计产能54,000吨,产能利用率79.04%[162] - 广东基地设计产能129,000吨,产能利用率93.14%[163] - 安庆基地在建产能300,000吨,已投资额25,151.20万元,一期2022年1月投产,二期预计2023年6月投产[163] - 重庆基地报告期内新增6条产线,增加产能1.2万吨[164] - 合肥基地报告期内新增2条产线,增加产能0.5万吨[164] 行业趋势与市场环境 - 2021年主要家电品类(空调、家用电冰箱和彩电)产量达4.93亿台,2017年至2021年年均增长率为5.54%[52] - 2021年汽车产量为2652.80万辆,较2012年1927.62万辆增长[53] - 2021年末中国人均汽车保有量为0.21辆,显著低于英国0.58辆、日本0.59辆、德国0.59辆和美国0.84辆[53] - 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54] - 2021年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3%[54] - 2021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29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总量的11.25%,同比增加178万辆增长151.61%[54] - 新能源汽车新注册量从2017年65万辆增至2021年295万辆[55] - 燃油车减重10%可提升燃油效率6-8%,纯电动车减重10kg可增加续驶里程2.5km[55] - 改性塑料在家电和汽车领域应用广泛,是最大的两个下游领域[56] - 中国产能超过十万吨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数量较少[57] - 改性塑料行业化工新材料自给率目标为75%[65] - 高端改性塑料进口替代趋势显著[68] - 重点产品的再生原料使用比例目标要求达到20%[69] - 燃油车减重10%可提升燃油效率6%至8%[150] - 燃油车每减重100kg可降低百公里油耗0.3至0.6升[150] - 纯电动车减重10kg可增加续航里程2.5公里[150] - 化工新材料产业自给率目标在"十四五"末达到75%[172] - 可生物降解材料在国内形成全产业链基础推动应用发展[174] - 高端改性塑料进口替代趋势显著且应用范围扩大[175] - 可降解塑料国内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未来空间巨大[176] 公司治理与股东信息 - 202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0.15元(含税),共计分配股利6,889,254.48元[6] - 分配股利占当年合并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12.75%[6] - 分配基数以总股本459,283,632股为基准[6] -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的选项为"否"[4] -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5] - 公司保证不存在被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8] - 公司保证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9] - 公司保证不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年报真实性的情况[9] - 2021年年度报告包含10个主要章节及3项备查文件[10] - 公司股票简称会通股份,代码688219,在科创板上市[20] - 公司聘请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签字会计师为余建耀和彭敏[21] - 持续督导机构为中信证券,持续督导期间至2023年12月31日[22] - 公司主要会计数据货币单位为人民币元[23]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李健益[17] - 公司注册及办公地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柏堰科技园芦花路2号[17] - 公司董事会秘书为吴江,证券事务代表为张辰辰[18] - 公司年度报告备置于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柏堰科技园芦花路2号公司证券管理中心[19] - 前五名客户销售金额占比40.56%[103] - 直接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约91%[102] - 主要原材料价格上升5%时对主营业务成本影响3-4个百分点[102] - 主要原材料价格上升10%时对主营业务成本影响6-7个百分点[102]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198,801.85万元,占年度销售总额40.56%,其中关联方销售额占比31.96%[123][125]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122,194.52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28.13%,无关联方采购[127][128] - 受限资产总额达10.28亿元,含货币资金1.71亿元及固定资产6.56亿元[138] - 公司健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规范治理结构体系[182] - 报告期内公司召开4次股东大会包括1次年度股东大会和3次临时股东大会[183][192] - 公司董事会共召开9次会议[184] - 董事会设9名董事其中独立董事3名占比33.3%[184] - 董事会下设4个专门委员会包括审计薪酬与考核战略及提名委员会[185] - 专门委员会报告期内共召开7次会议[185] - 监事会设3名监事其中职工代表监事1名占比33.3%[187] - 报告期内监事会召开9次会议[186] - 公司总部设置审计管理中心作为专职内部审计机构[188] - 报告期内所有股东大会议案均审议通过无否决议案[192] - 股东大会采用现场投票和网络投票相结合方式[192] - 董事长李健益持股14,928,571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194.59万元[196] - 董事兼总经理方安平持股10,653,038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154.33万元[196] - 董事兼副总经理李荣群持股6,857,143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100.53万元[196] - 董事王灿耀持股4,565,588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86.77万元[196] - 副总经理钟理明持股3,600,000股,年度税前报酬总额为87.75万元[198] - 核心技术团队(周海、吴摞等)年度税前报酬总额在31.31万元至81.01万元之间[198] - 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年度税前报酬总额合计为1,104.90万元[198] - 报告期内所有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数量均无变动[196][198] - 公司董事及高管团队包含方安平、李荣群、吴江、杨勇光、王灿耀、张大林等多位成员,其任职时间自2002年至2021年不等[200] - 公司财务总监自2019年7月至今在任,此前曾担任佛山市德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200] - 公司研发总监自2018年12月至今在任,并于2021年1
会通股份(688219)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