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近岸蛋白(688137) - 2022 Q4 - 年度财报
近岸蛋白近岸蛋白(SH:688137)2023-04-28 16:00

财务数据与业绩表现 - 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2.64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2.62%[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041.67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9.32%[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7759.69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7.88%[2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37.66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5.24%[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1.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1.33%[22] - 总资产为23.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5.72%[22] - 基本每股收益为1.59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7.37%[2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71%,同比下降64.23个百分点[23]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5.54%,同比增加5.57个百分点[23] - 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6,455.37万元,同比下降22.62%[32] - 公司2022年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9,041.67万元,同比下降47.88%[32] - 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264,553,718.00元,同比下降22.91%,其中产品营业收入为255,579,959.75元,同比下降22.91%[108] - 公司营业成本为36,012,296.02元,同比下降19.30%,其中产品营业成本为27,530,561.10元,同比下降19.30%[108] - 公司2022年净利润为9041.67万元,同比下降39.32%[106] - 公司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为86.38%,保持在较高水平[101] - 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1.1889亿元,占资产比例为5.08%[101] - 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7707.97万元,占期末流动资产比例为3.61%[102] - 公司2022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9.32%,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3.51%,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0.55%[106] - 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95.24%[107] - 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2173.85%[107] - 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1733.59%[107] - 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2.6455亿元,同比下降22.62%[106] - 公司2022年净利润为9041.67万元,同比下降39.32%[106] - 公司2022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9.32%,达到35,087,832.53元,主要由于市场推广、职工薪酬、折旧摊销及股份支付费用增加[121]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3.51%,达到47,849,929.06元,主要由于职工薪酬、折旧摊销及股份支付费用增加[122] - 财务费用同比下降659.64%,达到-7,213,558.72元,主要由于利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利息收益增加及美元汇率上升带来的汇兑收益增加[123]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0.55%,达到41,102,951.52元,主要由于公司加大产品研发力度,职工薪酬、研发材料费及折旧摊销费用增加[12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95.24%,达到3,376,641.67元[125]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2173.85%,达到-999,452,580.08元[125]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1733.59%,达到1,733,371,582.67元[125] - 货币资金同比增长391.00%,达到929,924,309.17元,主要由于募投资金影响[126] - 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3,552,975.35元,期末数为966,852,975.35元[129] 分红与股东回报 -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5.00元,合计派发现金红利35,087,719.50元,占2022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8.8%[9] - 公司2022年度不送红股,不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9] - 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5.00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35,087,719.50元,占公司2022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比例为38.8%[173] - 公司2022年度不送红股,不进行资本公积转增股本[173] 业务发展与市场表现 - 公司mRNA疫苗药物生产客户已超过100家,但相关业务收入存在下降风险[4] - 公司诊断抗体、mRNA原料酶及试剂等业务收入存在下降风险[3] - 公司存货可能进一步增加,存在跌价或减值准备计提不充分的风险[7] - 公司重组蛋白和相关技术服务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但市场竞争可能日趋激烈[6] - 公司mRNA原料酶及诊断抗体等重组蛋白产品与客户粘性较强,但存在业务拓展风险[5] - 公司2022年新增研发人员34人,新增上市创新产品100余种[32] - 公司2022年新增营销人员30人,加强细分市场客户覆盖[32] - 公司2022年总人数达到689人,同比增长37.25%,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160人,占比23.22%[33] - 公司2022年成功登陆科创板,募集资金净额为174,219.58万元[32] - 公司2022年新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32] - 公司2022年主导/参与了国内外数十场会议、展会、线上论坛,与多个应用领域客户深入互动[33] - 公司2022年建立了近岸学院线上学习平台,提供多维度学习途径[33] - 公司2022年搭建了客户友好的中英文网站,提高了客户体验[33] - 公司已推出3000余种靶点及因子类蛋白产品、70余种重组抗体产品、500余种酶及试剂产品[36] - 公司靶点及因子类蛋白合计3048种,同比增加2%,其中诊断抗原442种,同比增加8%,靶点蛋白2222种,同比增加1%,细胞因子384种,同比增加1%[36] - 公司重组抗体合计76种,同比增加20%,其中诊断抗体64种,同比增加25%[40] - 公司酶及试剂合计591种,同比增长9%,其中mRNA原料酶及试剂43种,同比增长100%,生命科学研究用酶及试剂429种,同比增长3%,分子诊断酶及试剂116种,同比增加15%[45] - 公司与罗氏、恒瑞医药、沃森生物、艾博生物、雅培、万孚生物、明德生物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36] - 公司通过Legotein®蛋白工程平台、计算机辅助蛋白表达设计(CAPE)平台、规模化生产与质控平台等技术平台自主研发生产靶点及因子类蛋白[36] - 公司重组单克隆抗体具备序列明确、特异性强、种子稳定性好、批次差异小等优点[40] - 公司mRNA原料酶及试剂应用于mRNA疫苗或药物生产过程及mRNA修饰[45] - 公司其他药物用酶及试剂应用于疫苗、基因治疗、蛋白药物等生产领域[46] - 公司在国内mRNA原料酶及试剂市场占据39.8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51] - 公司已具备mRNA原料酶规模化生产能力,并向超过100家疫苗药物生产客户提供产品[51] - 公司与沃森生物、丽凡达生物等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保mRNA研发及生产原料的质量和供货需求[51] - 公司mRNA原料酶产品种类丰富,支持线性和环状RNA的研发生产[51] - 公司mRNA原料酶产品包括BsaI、BspQI、XbaI限制性内切酶及RNase R,用于mRNA和环状RNA的大规模生产[51][52][53][54][55] - 沃森生物mRNA疫苗ARCoV于2022年9月获印度尼西亚紧急使用授权,石药集团mRNA疫苗于2023年3月获中国紧急使用授权[51] - 公司向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及国内知名大学提供mRNA原料酶,推动mRNA疫苗药物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51] - 国家政策支持推动mRNA疫苗药物生产关键原料产业化,公司受益于政策推动[50] - 公司于2013年开始布局mRNA原料酶,并于2020年实现规模化生产[51] - T7 RNA聚合酶在20ul转录体系中可得到近200ug RNA,纯度至少达到90%以上[56] - 牛痘病毒加帽酶与mRNA Cap 2'-O-甲基转移酶可使mRNA的5'端获得Cap0结构,并进一步转化为Cap1[56] - Poly(A)聚合酶可在RNA的3'末端加入20〜200个A碱基,增强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效率[56] - DNase I可有效去除mRNA合成体系中的DNA模板,不影响目标mRNA[56] - RNA酶抑制剂可特异性抑制RNase A、B和C三类常见RNA酶活性,耐受65℃热处理[56] - 无机焦磷酸酶可水解无机焦磷酸盐,提高mRNA产量[56] - 公司CRO服务业务包括定制化技术服务和技术包转让,主要服务于生物制药、诊断和疫苗行业[57] - 公司销售模式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直销模式有利于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合作[58] - 公司采购模式由ERP线上管理系统完成,制定了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59] - 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和安全库存管理的生产模式,对于常规销售额较大的产品,公司按安全库存管理,综合考虑市场需求、边际成本,制定最低及最高库存限值[61] - 公司研发模式为自主研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前瞻性研发”为原则,研发流程包括开发策划、研发立项、研发执行和结项验收[61] - 公司CRO服务包括定制化技术服务和技术包转让,定制化技术服务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蛋白重组表达、制备或工艺开发,技术包转让则基于已有技术和专利成果[61] - 公司主营业务属于“M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的“7340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行业,符合科创板生物医药领域的申报要求[62] - 公司所处重组蛋白行业用户主要包括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以及制药企业、疫苗生产企业、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商等工业用户[63] - 2020年全球重组蛋白试剂市场由进口品牌主导,R&D Systems和PeproTech分别占据第一和第二名,国内企业市场份额为20.30%[64] - 重组蛋白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研发更迭及前瞻性布局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下游客户对重组蛋白试剂产品的需求多样[64] - 全球重组蛋白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7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10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0%,预计2025年将达到208亿美元,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4.1%[65] - 国内重组蛋白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51亿人民币增长到2020年的145.4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23.3%,预计2025年将达到337.7亿人民币,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8.4%[66] - 国内生物药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836亿人民币增长到2020年的3,697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9.1%,预计2025年将达到8,122亿人民币,2030年将达到1.3万亿人民币[68] - 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资金投入从2015年的434亿人民币增长到2020年的1,004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8.3%[69] - 国内IVD市场从2015年的366亿人民币增长到2020年的1,075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将达到2,198亿人民币,2020-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15.4%[70] - 重组蛋白行业的主要瓶颈是规模化生产技术,需要解决大规模反应的传质、传热、传动协同性和均一性等技术障碍[65] - 重组蛋白行业与下游客户具备天然粘性,国家政策不支持在临床期间更换原料供应商,上游供应商通过技术合作和质控体系增强客户粘性[65] - 国内生物制药、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体外诊断、mRNA疫苗等下游应用领域发展为重组蛋白国产替代创造良机[68] - 国家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大力支持带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重组蛋白等生物科研试剂的进口替代趋势[67] - 新冠疫情推动了市场对新冠诊断原料及疫苗原料的需求,但随着疫情变化,新冠诊断抗原需求逐步降低,mRNA疫苗药物行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65] - 预计2025年mRNA疗法所需的酶原料市场规模将达到14.7亿人民币[72] - 公司靶点及因子类蛋白产品占据国内重组蛋白科研试剂市场4.1%的份额[75] - 公司2021年诊断抗体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2.92%[75] - 公司在国内mRNA原料酶及试剂市场占据39.8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76] - 公司已具备mRNA原料酶规模化生产能力[76] - 2021年国内mRNA原料酶及试剂市场主要由公司占据领先地位[76] - 公司自主研发了23项核心技术,涵盖蛋白质设计、改造、生产等多个领域[79] - 公司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在报告期内无变化[79]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生物药、体外诊断、mRNA疫苗药物等多个应用领域[75] - 国内重组蛋白市场主要由国外品牌占据,公司市场份额相对较小[75] - 公司已开发64种诊断抗体,其中新冠N抗体部分技术指标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81] - 公司利用抗体亲和力成熟技术将CD73抗体亲和力提高100倍[81] - 公司GMP级mRNA原料酶的大规模生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产规模达2,000L[82] - 公司开发出28种复性体系用于蛋白的复性体系快速筛选[82] - 公司应用技术开发平台提供mRNA、亚单位疫苗和类病毒粒子相关CRO服务[82] - 公司蛋白质制剂设计平台通过大规模冷冻干燥工艺技术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82] - 公司计算机辅助蛋白表达设计(CAPE)平台为非行业内通用技术,主要产品均应用该技术平台进行表达设计[81] - 公司蛋白分子进化平台应用于mRNA原料酶的开发,相关产品质量标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1] - 公司Legotein®蛋白工程平台通过蛋白质功能域重新组装,实现全新功能蛋白的设计和蛋白性能的强化[80] - 公司规模化生产与质控平台通过无动物源培养基高密度大规模发酵技术保障相关产品生物安全[82] - 公司在mRNA疫苗药物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研发上市了GMP级核苷酸和修饰核苷酸等产品,并完成了mRNA原液全套的质控方法开发[83] - 公司在分子诊断领域推出系列冻干及可冻干产品,如NovoStart® Probe qPCR Kit (UDG)和NovoStart® Blood Direct Probe qPCR SuperMix(UDG)[84] - 公司在免疫诊断领域成功开发10余种猴痘病毒抗原/抗体、20余种新冠突变株蛋白等产品[84] - 公司在抗体药物研发领域开发和升级了10余种热门靶点蛋白产品,涉及CLDN18.2、CD20等靶点[84] - 公司在细胞和类器官培养领域完成60余种细胞因子低内毒素的产品升级,并推出高活性的Wnt3a V3版本[84] - 公司2022年支持海内外科学家发表了700余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84] - 公司创新的表观遗传学产品CUT&Tag及ATAC-seq研究产品助力科学研究,产品引用文献40余篇,包括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85] - 公司2022年新增发明专利7个,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8个[86] - 公司2022年研发投入总额为41,102,951.52元,同比增长20.55%,占营业收入的15.54%[87] - 公司在研项目中,Tn5酶在NGS领域的应用与研发已完成植物ATAC、CutTag建库方面工作,正在进行专利申请[87]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150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1.77%,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2,282.52万元,平均薪酬为15.22万元[90] - 公司在mRNA原料酶领域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2021年占据国内市场39.80%的市场份额[91] - 公司质粒生产工艺规模可达100mg/批,mRNA合成工艺规模可达15g/批[92] - 公司研发投入总额为73,000万元,其中研发费用为31,274.35万元,资本化研发投入为35,901.80万元[90] - 公司建立了mRNA设计与开发平台,已完成第一阶段搭建,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一流[89] - 公司创新蛋白质结构平台优化与应用项目投入1,000万元,已完成算法优化和运行程序建立[89] - 公司创新诊断试剂技术评价平台项目投入8,000万元,目前项目进行中[89] - 公司高性能诊断用酶分子进化平台项目投入6,000万元,已完成高通量筛选平台搭建[89] - 公司基于生物学功能的抗体发现筛选和评价平台项目投入5,000万元,已完成平台建设升级[89] - 公司创新疫苗候选分子筛选评价平台项目投入2,000万元,目前项目进行中[89] - 公司建立了23项核心技术并形成了7个技术平台,涵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93] - 公司实现了2,000L规模的发酵和分离纯化,单批菌体量超250公斤,单批酶产量超过1.2公斤[93] - 公司重组抗体销售收入从2021年的11,975.94万元下降至2022年的6,641万元[95] - 公司mRNA原料酶及试剂收入存在下滑风险,受mRNA疫苗市场容量不确定性影响[97] - 公司靶点及因子类蛋白收入存在波动风险,受抗体药和细胞治疗行业周期影响[97] - 公司建立了全面的产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涵盖科研试剂、诊断原料和GMP级原料[94] - 公司组建了生物活性检测中心,开发和建立了细胞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生物活性测定方法[94] - 公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