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1年营业收入为29.27亿元,同比增长38.54%[1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41亿元,同比增长99.98%[1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54亿元,同比增长122.79%[18] - 基本每股收益为1.6803元/股,同比增长99.99%[19]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为1.4813元/股,同比增长122.79%[19]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4.09%,同比增加10.25个百分点[19] - 公司2021年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415亿元[22]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7.41亿元,同比增长99.98%[26] - 2021年营业收入29.27亿元,同比增长38.54%[64] - 主营业务收入整体增长39.15%至27.99亿元,主要产品线收入快速增长[66][67]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17.32亿元,同比增长32.04%[64] - 销售费用5068万元,同比增长46.84%[64] - 管理费用1.26亿元,同比下降13.5%[64] - 财务费用同比下降59.37%至2421.8万元,主要因汇兑收益增加[65]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2.25%至1.86亿元,因研发项目支出增加[65] -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总成本同比增长32.48%至16.42亿元,其中原材料成本10.73亿元(占比65.36%)同比增长29.40%[70] - 高端钛合金材料总成本同比增长32.40%至13.44亿元,其中制造费用3.47亿元(占比25.78%)同比大幅增长42.18%[70] - 超导产品总成本同比增长7.66%至2.00亿元,其中原材料成本1.41亿元(占比70.42%)同比增长3.27%[70] - 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总成本同比激增155.58%至9750.55万元,其中原材料成本8311.91万元(占比85.25%)同比增长197.71%[70] 各条业务线表现 - 高端钛合金材料收入24.58亿元,同比增长37.90%,销量6,813.49吨[26] - 超导产品收入2.39亿元,同比增长22.86%,销量556.92吨[26] - 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196.67%,销量502.77吨[26] - 高端钛合金材料收入占比86.6%[61] - 高端钛合金材料收入增长37.9%至24.58亿元,毛利率提升2.28个百分点至45.31%[67] - 超导产品收入增长22.86%至2.39亿元,毛利率大幅提升11.82个百分点至16.33%[67] - 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收入激增196.67%至1.02亿元,毛利率提升15.43个百分点至4.01%[67] - 高端钛合金材料销量增长41.04%至6813.49吨,产量增长45.69%至7105.12吨[68] - 超导线材月产量持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扩大[27] - 公司是国内唯一实现超导线材商业化生产的企业[28] - 公司是国内唯一低温超导线材商业化生产企业,也是全球唯一的铌钛锭棒、超导线材、超导磁体全流程生产企业[53][55] - 公司是ITER用低温超导线材在中国唯一供应商[55] - 公司突破十余个牌号高温合金(含GH4169、GH4738等)批量生产技术并具备量产能力[36] - 多个牌号高温合金大规格棒材获得某型航空发动机用料供货资格并已开始供货[36] - 公司GH4169、GH738等高温合金在多个型号发动机进入批量供货阶段[44] - 公司突破GH4169G大棒材工程化关键技术,在发动机转动件实现装机应用[44] - 公司MRI用超导线材已批量应用于GE、SIEMENS、上海联影、宁波健信、上海辰光等主要MRI设备生产商[35] - 公司低温超导产品性能与竞争对手处于同一水平,高温超导产品相比国外仍有差距[35] - 公司高端钛合金棒、丝材产品实现完全国产化,填补多项战机、舰船等关键材料国内空白[38] - 公司突破航空用超高强高韧钛合金材料强韧性能调控关键技术,产品应用于大尺寸整体化航空锻件[38] - 公司某耐腐蚀钛合金实现批量化稳定生产并成功批量应用于国家重大项目[38] - 公司开发的新型高性能钛合金在兵器领域获得应用[38] - 公司突破超大规格 Ti55531 饼坯及超大规格变截面 TA15 材料制备技术[38] - 公司钛合金棒材最大规格达到 Ф650mm,处于国内领先水平[39] - 公司是国内唯一、全球批量化生产 Ti45Nb 钛合金材料的两家公司之一,实现完全国产化[39] - 公司 TC4 等钛合金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并实现进口替代[39] - 公司低温超导线材批量化制备技术获中国工业大奖[39] - 公司面向新一代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高性能 Nb3Sn 线材取得重大突破并具备批量生产能力[39] - 公司开发出单重达450公斤的大型复合包套一次组装技术,生产出最大长度达9万米的多芯NbTi超导线材[40] - 公司实现高性能MRI用NbTi超导线材量产,已为GE、SIEMENS批量供货[40] - 公司高性能内锡法Nb3Sn超导线材最大长度达10,000米,满足ITER项目技术要求[40] - 公司MCZ超导磁体实现批量出口,是中国首台磁控直拉单晶硅专用高磁场强度超导磁体[40] - 公司超导磁悬浮磁体实现时速623Km/h的最高速度,打破世界纪录[44] - 公司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2021-2023年),产品为航空用钛合金棒材[43] - 公司是国内唯一掌握紧固件用Ti45Nb合金丝材批量化制备技术的企业[53] - 公司开发出直径650mm、单重4.5吨的特大规格钛合金棒材,性能水平处于国际领先[53] - 公司钛合金产品已通过中航工业、中国航发等客户认证并批量应用于多型号装备[54] - 公司承担大量新型军用飞机、大型客机、航空发动机等材料的研发项目[55] - 公司TC4、TC11、TA15等钛合金产品和NbTi超导材料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55] 各地区表现 - 境内收入增长43.07%至26.48亿元,毛利率提升2.84个百分点至43.97%[67]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面临产能瓶颈,2022年将利用募集资金突破产能瓶颈并挖掘潜在产能[93] -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高性能钛合金、高温合金、超导材料产品的技术升级和人均生产效率[93] - 公司提升飞机和发动机等重大装备材料供应保障能力,保质保量按期交付产品[93] - 公司在超导材料和磁体领域提升国际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并加速医疗大健康领域合作布局[93] - 公司突破相关超导材料和低温技术,将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发力并进入产业化阶段[93] - 公司在高温合金领域实现重点牌号稳定批量化供货,积极推动进口替代[93] - 钛合金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因国内重点型号任务需求增加和海洋装备发展带动需求持续增长[90] - 公司MRI超导线材在国际竞争中市场份额持续扩大[90] - 中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中国加速器嬗变驱动研究装置已立项需开发更高性能材料[91] - 高温超导材料大规模应用瓶颈是价格过高和产能不足需提升产业化能力[91] - 超导磁体技术在中国已基本与国际同步在多个领域有广阔产业化前景[91] - 国产高温合金材料在纯净度均匀性批次稳定性及成本方面较国外存在差距[91] - 航空发动机产业迅猛发展进口替代迫在眉睫将缩短材料评审认证周期[91] - 公司产品定位为国际先进国内空白解决急需[92] - 公司产品准则为高纯净性高均匀性高稳定性低成本[92] - 公司为飞机航空发动机航天器核聚变等提供关键钛合金超导和高温合金材料[92] 研发投入与成果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00%,同比增加0.37个百分点[19] -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显著增加,主因钛合金、超导产品和高温合金领域研发投入增长[46] - 费用化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7.71%至1.7565亿元[47] - 研发投入总额同比增长47.71%至1.7565亿元[47]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6.00%同比增加0.37个百分点[47] - 研发人员数量260人同比增长14.54%[50]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7387.5万元同比增长45.23%[50] - 研发人员平均薪酬28.41万元同比增长26.77%[50] - 在研项目5个预计总投资规模9840万元[49] - 在研项目本期投入金额5917.89万元[49] - 在研项目累计投入金额1.1477亿元[49] - 研发团队包含40名博士研究生和193名硕士研究生[51] - 2019至2021年研发投入分别为12891.20万元、11891.97万元和17565.45万元,占销售收入比例分别为8.91%、5.63%和6.00%[53] - 研发投入1.76亿元,申请国家专利79件[26] - 报告期内公司申请专利79件获得授权专利43件累计授权专利400余件[149] - 公司2021年新增发明专利67个,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88个[45] - 公司研发坚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方针,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29] - 公司研发流程包括工艺方案设计、可行性评价、技术攻关、首件鉴定、小批量试制、工艺评审及大批量生产验证等多个阶段[30] - 公司承担大量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掌握大规格铸锭纯净化等多项关键技术[34] - 公司建立自主原材料技术标准,带动上游海绵钛等行业技术提升[34] 现金流与融资活动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负转正,为2.27亿元[18] - 公司2021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第四季度为2.985亿元[22]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增长744.4%至19.58亿元,因股票募集资金到位[6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改善至2.27亿元(上年为-2.22亿元),因经营回款增加[65] - 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22774069股于2022年1月12日完成新股登记[3] - 发行后公司总股本增至464046069股[3] - 货币资金同比激增451.52%至25.97亿元,占总资产29.65%,主要因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到位[79] - 合同负债增加5343%至26766万元,占总资产比例306%[80] - 资本公积增加11186%至371791万元,占总资产比例4245%[80] 资产与负债状况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53.61亿元,同比增长90.87%[18] - 总资产为87.58亿元,同比增长58.09%[18] - 归属于母公司的净资产53.61亿元,较年初增长90.87%[26] - 总资产87.58亿元,较年初增长58.09%[26] - 2021年末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达27.15亿元,占总资产30.99%[59] - 2021年末存货达15.99亿元,占总资产18.25%[60] - 应收账款同比增长77.24%至11.70亿元,占总资产13.36%,主要因销售规模扩大[79] - 存货同比增长40.32%至15.99亿元,占总资产18.25%,主要因订单充足导致在制品增加[79] - 在建工程同比激增900.98%至1.59亿元,主要因新购设备进入安装调试阶段[79] - 应付职工薪酬增加7563%至13291万元,占总资产比例152%[80] - 未分配利润增加10351%至96536万元,占总资产比例1102%[80] - 受限资产总额37861万元,其中货币资金15463万元为各类保证金[81] - 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少21535万元,期末余额10000万元,贡献利润551万元[85]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57] - 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占比69.37%[58] - 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55.08%[58]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合计20.31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69.37%,其中关联方销售额8174.55万元占比2.79%[73][74]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合计9.87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55.08%,其中关联方采购额1.29亿元占比7.18%[75][76] 公司治理与股东结构 - 公司控股股东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8]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陕西省财政厅[8] - 公司控股子公司包括西安聚能高温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8] - 公司控股子公司包括西安聚能超导磁体科技有限公司[8] - 公司控股子公司包括西安聚能装备技术有限公司[8] -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9名董事(含3名独立董事)、6名监事(含2名职工代表)和9名高级管理人员[95] - 公司制定完善治理制度包括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等系列制度[96] - 公司与控股股东西北院在业务、人员、资产、机构和财务等方面严格分开,不存在同业竞争[96] - 公司2021年召开两次股东大会,全部议案均通过,表决程序合法有效[100] - 公司董事会下设4个专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战略委员会[117] - 审计委员会在报告期内召开4次会议审议多项议案包括年度报告和财务预算等[118] - 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召开1次会议审议2020年度经营奖励议案[118] - 提名委员会召开2次会议审议董事会董事候选人及高管聘任议案[119] - 公司2021年共召开7次董事会会议[115] - 公司所有董事2021年均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无缺席情况[115] - 公司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占比为33.3%(3/9)[115] - 公司董事会成员亲自出席率为100%[115] - 公司董事会会议以通讯方式召开占比71.4%(5/7)[115] - 公司2021年3月29日董事会审议通过2020年度财务决算及2021年度财务预算议案[114] - 公司2021年7月7日董事会审议通过2021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方案[114] - 公司2021年7月29日董事会审议通过2021年半年度报告及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专项报告[114] - 公司2021年10月21日董事会审议通过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114] 利润分配方案 - 公司202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元含税[3] - 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464046069元含税[3] - 公司不送红股不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3] - 公司执行2020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派4元现金共计派发176508800元[123] - 公司提议202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每10股派10元现金共计拟派发464046069元[123] - 公司2021年未提出现金利润分配方案但母公司可供股东分配利润为正[125] 非经常性损益与政府补助 - 公司2021年非经常性损益总额为8782万元[24] - 公司2021年政府补助收入8150万元[23] - 公司2021年单独进行减值测试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转回622万元[24] 采购与生产模式 - 公司采购主要原材料包括海绵钛、铌锭、镍、无氧铜及中间合金等,根据客户订单及生产计划采用持续分批量形式采购[30] - 公司以"面向订单"生产为主,合理适量预测性备货为辅,生产技术部负责订单分解、生产计划编制及生产协调[30] - 公司供应商管理采用年度定量评价机制,针对海绵钛及主要中间合金供应商不定期组织现场质量审核[30] - 公司采购产品分为A类(需逐批入厂复检)和B类(需核对质量证明书并抽检),A类产品对质量有决定性影响[30] 销售模式与市场应用 - 公司高端钛合金材料、超导材料和高性能高温合金材料业务主要通过直销模式销售,出口业务以自营出口为主,少量通过外贸公司代理[31] - 公司超导线材产品主要用于大科学工程项目和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装置,通过长期研发投入和SPC质量控制实现批量生产[31] - 公司军工航空新材料需通过项目招标、工艺评审、材料评审、装机考核等一系列程序后方能成为合格供应商[31] - 高端钛合金材料主要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兵器等军工领域,对高均匀性、高纯净性、高稳定性要求苛刻[32] - 在现代先进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材料用量占发动机总重量的40%至60%[33] - 超导材料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的前沿新材料之一[32] - 超导材料需工作在低温环境下,主要应用于MRI、NMR、量子计算机等特殊领域[32]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公司是我国高端
西部超导(688122)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