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收入和利润 - 营业收入20.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4.14%[2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19%[21]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20.63亿元,同比增长84.14%[36]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16亿元,同比增长15.19%[36] - 利润总额为3.56亿元,同比增长14.16%[36] - 营业总收入206251.50万元,同比增长84.14%[90] -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1618.01万元,同比增长15.19%[90] - 储能产品营业收入19.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0.30%[97] - 境外营业收入16.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6.95%[97] - 境内营业收入3.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0.39%[97] - 第四季度营业收入7.68亿元人民币[26] - 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65亿元人民币[26]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成本和费用 - 营业成本144319.81万元,同比增长128.15%[92]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7.55%同比增加1.07个百分点[22] - 研发投入总额为1.5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4.30%[63]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7.55%,较上年增加1.07个百分点[63] - 研发费用15,562.84万元,同比增长114.30%[112] - 研发费用15562.84万元,同比增长114.30%[92][93] - 财务费用-1269.11万元,同比下降153.20%[92][93] - 储能产品直接材料成本10.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7.58%[101][102] - 储能产品直接人工成本1.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8.86%[101][102] - 研发费用为人民币1.556284亿元,同比增长114.30%,占营业收入比重7.55%[76] - 公司研发费用支出为15,562.84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7.55%[80]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现金流量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3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17.62%[21] - 第四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48亿元人民币[26]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3,011.98万元,同比下降217.62%[113]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64,864.93万元,同比大幅下降[113]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资产和负债 - 总资产42.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75%[21]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10%同比下降36.06个百分点[22] - 货币资金12.3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28.95%,同比下降45.21%[116] - 应收账款5.59亿元,同比增长121.72%,占总资产13.1%[116] - 存货6.87亿元,同比增长261.67%,占总资产16.11%[116] - 固定资产4.88亿元,同比增长119.70%,占总资产11.44%[116] - 短期借款1.30亿元,同比增长133.30%[117]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2.01亿元人民币,当期变动产生利润77.28万元人民币[126] - 受限货币资金期末账面价值为8232.94万元人民币,其中票据保证金8100.17万元、保函保证金115.73万元、双币结构存款保证金17.04万元[118] 业务表现:产品与技术 - 公司专注于磷酸铁锂储能锂电池业务,产品涵盖电芯、电池模组、电池系统及电池管理系统(BMS)[13] - 公司新一代家庭储能产品能量密度提升10%功率性能提升20%[38] - 公司车载和5G储能产品销售收入实现超过100%增长[39] - 公司已形成年产3GWh电芯产能和3.5GWh系统产能[39] - 公司集装箱式高压储能系统存储容量可达5.5MWh[43] - 公司通信基站备电系统支持-40℃至+60℃宽温工作[43] - 公司开发出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产品并完成小试[39] - 长寿命电池循环次数提升至12,000次以上,能量密度不低于175Wh/kg[57] - 电池管理系统响应速度在10ms以内,测量精度超过0.1%[57] - 公司产品支持-4060℃宽温工作环境[57] - 标准电池模块额定能量范围为1.2-4.8kWh[58] - 船用锂电储能系统项目投入人民币1273.58万元,防护等级达IP65[69] - 户外备用电源项目投入人民币849.06万元,工作温度范围-40℃85℃[69] - 智能液冷液热控温系统项目投入人民币849.06万元,系统温差不超过5℃,体积能量密度提升约25%,辅助功耗降低约5%~10%[69] - 钠离子电池项目投入人民币538.32万元,常温0.5C循环2000次,高温45℃循环1000次[69] - 磷酸锰铁锂电芯项目投入人民币141.05万元,能量密度较磷酸铁锂电池高15%,成本低15%[69] - 公司产品通过国际IEC、欧盟CE、欧洲VDE、美国UL、澳洲CEC、日本JIS、联合国UN38.3等全球主要安全标准[77] - 公司工商业和电力储能产品已成熟商用并通过认证[135] 业务表现:销售与市场 - 储能产品销售量达1.46GWh,总产品销售量1.54GWh[36] - 公司2021年储能产品销售量达1540.34MWh[40] - 公司以自主品牌和贴牌方式销售储能产品共计1455.89MWh[40] - 公司获得EuPDResearch评选的2021年西班牙和意大利市场锂电池储能最佳供应商[55] - 公司产品销售采用电汇即期、银行承兑汇票及信用证结算方式[50] - 公司通过行业展会、客户拜访及招投标等方式开发客户[49] - 公司拥有最全资质认证并建立全球品牌形象[50] - 公司外销收入为166,917.45万元,主要销往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北美等地[84] - 公司获得2021年西班牙和意大利市场“锂电池储能最佳供应商”奖项[78] -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家用储能领域,与英国Segen、德国Krannich、意大利Energy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77] - 公司2021年储能系统产品销售量为1,455.89MWh[55] - 公司2021年总产品销售量为1,540.34MWh[55] - 软包产品生产量1,706.15 MWh,同比增长129.69%[99] - 软包产品销售量1,538.89 MWh,同比增长113.10%[99]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8.32亿元人民币,占年度销售总额40.33%[104][106] - 关联方客户销售额1.34亿元人民币,占年度销售总额6.50%[104][106] - 境外销售收入166917.4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80.93%[85] - 公司持续拓展户用储能、工商业及电力储能市场[135] 业务表现:供应链与采购 - 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国际海运成本增加导致整体毛利率下降[23] - 公司储备1-3个月原料安全库存以应对供应紧张[48] - 公司产品以自主生产为主,PCB贴片等少量非核心工序采用外协[48] - 公司采购框架协议包括定量锁价和定量不定价等类型[47] - 公司核心原材料包括电子元件、磷酸铁锂、铜箔、电解液、铝塑膜等,部分电子元件(如IC芯片)依赖意大利和日本进口[82] - 公司采购的IC芯片主要来自意大利和日本等境外生产商[82] - 公司面临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短缺风险,锂盐、电解液等原材料价格仍处于向上发力期[82]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39,056.59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24.44%[110] - 前五名供应商中关联方采购额16,404.32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10.27%[108][110] - 原材料价格暴涨挤压下游厂商利润[134] 研发投入与创新 - 研发人员数量达365名,较2020年末增长56.65%[64] - 本年度新增发明专利19项,累计申请发明专利96项[61] - 新增实用新型专利40项,累计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44项[61] - 研发投入增加主要来自职工薪酬、研发材料和测试认证费用增长[64] - 超长寿命储能型磷酸铁锂电池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本期投入155.39万元,累计投入974.68万元,目标常温循环寿命高于12,000次,能量密度不低于155Wh/kg[67] - 大容量高倍率软包电池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1000万元,本期投入251.77万元,累计投入421.58万元,目标能量密度175-185Wh/kg,1C循环寿命不低于4000次,PACK模组成本降低50%以上[67] - 铝壳电池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3000万元,本期投入1586.59万元,累计投入1586.59万元,目标能量密度160Wh/kg以上,0.5P恒功率放电寿命不低于6000次[67] - 水系磷酸铁锂正极体系研发项目预计总投资300万元,本期投入231.71万元,累计投入231.71万元,采用水系正极匀浆工艺,能量密度不低于130Wh/kg[67] - LFP正极高效匀浆技术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300万元,本期投入195.24万元,累计投入195.24万元,目标降低30%匀浆时间,提高3-5个百分点成浆固含,降低50%导电剂和10%粘结剂[67] - 2C快充5000周长循环体系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350万元,本期投入184.56万元,累计投入184.56万元,目标2C循环寿命不低于5000次,能量密度不低于140Wh/kg[67] - 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管理调度算法研究项目预计总投资1200万元,本期投入271.99万元,累计投入561.78万元[67] - 新一代户用锂电池系统项目预计总投资3500万元,本期投入2719.03万元,累计投入2849.3万元,通过产品认证阶段,目标循环8000次,15年设计寿命[67] - 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的智能解决方案项目预计总投资100万元,本期投入50万元,累计投入50万元,具备光伏发电功率与用电负荷功率预测能力[67] - 研发人员数量365人,较上年同期增加56.65%[73]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人民币1.023297亿元,平均薪酬人民币28.04万元[74] - 研发人员中硕士研究生87人,本科161人,博士研究生3人[73] - 公司已提交274项专利申请,累计已注册164项专利授权[83] - 公司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113项[41] - 公司在钠离子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领域已有小试产品[138] 公司治理与股东信息 - 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兴新通讯有限公司(简称中兴新)[12] - 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包括黄石融科创新投资基金中心(有限合伙)和北京融通高科资本管理中心(有限合伙)[12] - 公司全资子公司包括江苏中兴派能电池有限公司(扬州派能)、黄石中兴派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黄石派能)、江苏派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昆山派能)和湖州派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湖州派能)[12] - 公司董事会由11名成员组成,其中独立董事4名,占比36.4%[145] - 报告期内召开1次年度股东大会和1次临时股东大会,全部议案均审议通过[146][149] - 公司董事会下设4个专门委员会:战略决策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146] - 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占多数[146] - 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情况:所有人员年初和年末持股数均为0[152] - 公司治理结构符合相关规定,与控股股东不存在同业竞争情况[146] - 公司年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为8次,其中现场会议1次,现场结合通讯方式召开7次[174] - 公司董事均亲自出席8次董事会会议,无委托出席或缺席情况[174] - 公司董事均出席2次股东大会,无连续两次未亲自参会情况[174] - 高级管理人员薪酬由工资与奖金构成,奖金依据经营绩效和考核评分确定[170] - 独立董事仅领取津贴,不享受其他福利待遇[170] - 非独立董事薪酬来源于管理职务工资,不单独发放董事津贴[170] - 监事薪酬来源于其他职务工资,不单独发放监事津贴[170] - 公司明确披露无其他单位任职情况[167]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2,611.84万元[170]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108.36万元[170] - 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际支付与披露情况一致[170] 管理层与关键人员 - 公司总裁谈文报告期内税前报酬总额为633.57万元[152] - 独立董事朱武祥、江百灵、葛洪义、郑洪河报告期内税前报酬均为10.17万元[152] - 公司董事长韦在胜、董事翟卫东、何中林、李静、张金柱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税前报酬为0[152] - 公司董事卞尔浩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税前报酬为0[152] - 公司关键管理人员薪酬总额为2720.20万元[155] - 研究院院长、职工监事、总裁助理、核心技术副总裁薪酬为174.17万元[154] - 储能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核心技术人员薪酬为383.77万元[154] - 国内市场营销部总经理薪酬为254.88万元[154] - 国际市场营销部总经理薪酬为392.35万元[154] - 扬州派能总经理薪酬为373.45万元[154] - 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薪酬为358.97万元[154] - 研发中心经理薪酬为62.17万元[155] - 扬州派能PACK产品部经理薪酬为46.19万元[155] - 公司董事总经理自2014年6月至今任职于北京融通高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157] - 公司总裁谈文于2016年8月至今历任副总经理、总经理及董事职务[157] - 独立董事朱武祥自1990年1月至今任职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57] - 独立董事江百灵自2009年7月至今任职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担任副教授[157] - 独立董事葛洪义2014年6月至今任职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担任教授[157] - 独立董事郑洪河自2010年8月至今任职于苏州大学能源学院担任教授[157] - 监事会主席张素芳自2000年7月至今任职于中兴新历任董事会秘书等职[157] - 赖其聪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会计学专业持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157] - 公司高管团队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多位成员曾在中兴通讯、比亚迪等知名企业担任关键职务[159][160][161] - 公司财务总监叶文举拥有超过15年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曾就职于普华永道和中兴新等机构[159] - 研发负责人朱广焱自2013年加入公司,在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拥有近10年研发管理经验[159] - 国际市场营销负责人宋劲鹏拥有超过20年通信行业市场经验,曾任职北电网络和中兴通讯[159] - 国内市场营销负责人冯朝晖拥有16年市场营销经验,曾在中兴通讯担任品牌总监[159] - 生产制造负责人杨庆亨在电池制造领域拥有超过20年经验,曾长期服务于比亚迪[159] - 研发团队核心成员胡学平在电池技术研发领域拥有15年经验,曾任职比亚迪和杉杉新能源[159] - 工艺工程负责人季林锋在工业工程领域拥有16年经验,曾长期服务于比亚迪[160] - 公司主要股东中兴新通讯有限公司的多位高管在公司董事会任职,包括董事长韦在胜等[161] - 公司核心技术团队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多位成员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159] - 韦在胜在深圳市兴维投资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自2018年5月至今[162] - 韦在胜在深圳市航电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自2018年9月至今[162] - 韦在胜在深圳市中兴新云服务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自2018年1月至今[162] - 翟卫东在深圳市兴维投资有限公司担任董事及总经理自2018年5月至今[162] - 翟卫东在深圳市中兴新力精密机电技术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自2018年6月至今[162] - 翟卫东在深圳中兴新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自2020年7月至今[163] - 何中林在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及总经理自2016年10月至今[163] - 李静在深圳市兴维投资有限公司担任董事自2018年5月至今[163] - 李静在海南兴航技术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自2021年4月至今[164] - 谈文在江苏中兴派能电池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自2019年11月至今[164] - 卞尔浩自2018年7月起担任猛狮新能源科技(河南)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总监[165] - 朱武祥自2016年10月起担任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165] - 朱武祥自2018年12月起担任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监事至2023年12月[165] - 江百灵自2018年12月起担任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165] - 郑洪河自2020年1月起担任苏州华赢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166] - 张素芳自2019
派能科技(688063) - 2021 Q4 - 年度财报